俗语过了腊八,长一杈把,是什么意思今
导语:俗语:“过了腊八,长一杈把”,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是腊八节了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农老一辈人常常说的“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说的是什么呢?
腊八粥过了腊八,长一杈把
“过了腊八,长一杈把”,是古代的农民们对时间的一种描述,说的是每年过了腊八以后,白天的时间更会越来越长,与前一天相比,又长了一杈把。那么“一杈把”是多长呢?木杈和我们使用的铁锹,锄头一样,都是一种农业用具,常常用来拨拉秸秆和杂草,分离粮食与杂物。而一个木杈杈把的长短产不多在七八尺长。
chaba其实这句俗语完整的说法是,“过了冬至,长一枣刺;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年,长一椽;过了清明,长一井绳。”我们知道,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就会变得越来越长,夜晚也就越来越短。刚开始这种变化可能并不明显,然后慢慢就越来越强烈。但是农民们不知道如何用具体的时间去形容这种变化,所以就用了日常事物,就好像老农民说的,一袋烟的功夫、一顿饭的功夫,都是一样的形容办法。
所以这里的“一枣刺”,“一杈把”,“一椽”,“一井绳”,指的也是时间,是说观察者以某个参照物为基准,在特定时刻特定地点观察到太阳高度,在冬至、冬至后一日,腊月初八后,春节后,及清明以后的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其实,人们常说的“日上三竿”,也是这个意思。农民群众将这种感受到的时间变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联系起来,就十分生动形象。
一枣刺:枣树有刺,极短,长度大约不到一寸。《魏风·园有桃》中就曾经以枣树之刺喻昼之长,说明时间的长短变化在冬至之时就开始转换了,
一椽:椽是房顶上与房梁交叉的柱子,大约有一尺二长,所以意思是过了年,白天又长了一丈二尺。
一井绳: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是井水,需要用井绳绑了了水桶从井底打水。井绳的长短,取决于井的深浅。像在平原地带,井不算深,井绳有一丈多长就够了。但在黄土高原就不一样了。一个辘轳两边各吊一个水桶,一边上一边下。这样,那井绳有三四丈长。而过了清明,就成了昼长夜短,那时就应该长过井绳了。
辘轳井今天就是腊八了,大家要是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这种变化。腊八了我们也来说说腊八都有哪些习俗吧。
腊八习俗
岁终之月称“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而腊八节,俗称“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
1、腊八粥。在民间腊八节这一天,一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起源于古代腊祭。腊八粥中的所有的食物汇聚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收获,意味着向天地神灵展示一年来的收获,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
2、腊八蒜。在北方腊八节这天还流行泡腊八蒜,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密封的罐子中,倒入醋,封上口,放置于阴冷处保存。之后泡在醋中的蒜会慢慢变绿,如同翡翠碧玉,这冬天的时候享用爽口鲜香。
腊八蒜3、腊八面。在陕西的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煮面敬神,称“腊八面”。将豆类和多种蔬菜等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美味。
4、腊祭。起源于先秦时期,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意思是每逢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百神,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
腊祭小编有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腊八粥中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人们将秋收的作为种类都放在一起,就是为了祈求明年的风调雨顺;而在古代天子也会御赐大臣腊八粥,意味着普天同期,国泰民安;民间将腊八用来祭神,是为了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亲朋好友之间互赠腊八粥,寓意分享幸福;大户人家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是为了给子孙积福;寺庙的僧人会把每日的剩饭晒干,等到了腊八这一天就将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赠送给信徒,称为“福寿粥”,寓意增福增寿。由此可见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今天就是腊八节了,你吃腊八粥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