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在,才是年1200多名川籍农民工的
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摄影关天舜
没有什么场合能比春运见到更多的中国故事。
1月27日一大早,多名在粤务工的四川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广州火车站,他们是来赴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约会。回家过年。
这支赴约的队伍很庞大,人潮涌动中,肩扛手提的父亲叮嘱孩子要抓紧他的背包带,年轻的小夫妻行李并不多,手机举得高高的正笑着视频,也有单独一个人的,大叔面庞沧桑,行李里塞着被褥、水桶,提着的塑料袋里还有两桶方便面。
在广州这个喧闹的候车室里,满满的四川乡音,那些喜悦的神情,眼中藏不住的期待,让他们几乎化成了一个符号。
9点43分,载着多名川籍老乡的D次动车启程,这车次有个好听的名字——幸福列车“脱贫扶智”四川专列,从广州到成都,全程10小时12分钟,名副其实的朝发夕至。
对于更多在粤务工的四川人而言,这公里的里程,在回家过年的宏大命题下,溯游虽远,是家乡。
两个时代的速度
“春运里能找到所有隐匿着的变化”
车厢内,董仕庆找到自己的座位后,有点兴奋地将小桌板放下,又推回去。一旁的妻子提醒他,“好像可以调整座位靠背。”
在广州打工20多年,这是他们第一次坐动车回家。
“以前很难买到火车票,我们都是坐大巴车来回。”董仕庆皮肤很黑,皱纹很深,在他记忆中,第一次从家乡绵阳市盐亭县到广州,他转了三次车,最后30多个小时坐下来,腿都肿胀了。
接近两天的大巴车,这几乎是大多数在粤务工的四川老乡共同的回忆,去年1月25日,渝贵铁路开通后,广州到成都最快只需要10个小时。因为贯通起四川、重庆两个主要劳务输出地的“南上北下”,这迅速成为一条忙碌的铁路动脉,更被视作是川渝南下务工、广深北上归家的春运大通道。
置身于这样一条铁路线上,列车长李雪梅感受着两个时代的不同味道。这位在铁路线上工作了23年的“老铁路人”,从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到分秒提速的动车,她几乎经历了每一年的春运。她见到过无数个将整个“家”都背在身上的零散工,也曾面不改色地帮助两位在车上生孩子的孕妇剪脐带,更在一位农民工在车上突发疾病时,直接斥责电话那头的家属,“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们必须来接他。”
如今,李雪梅偶尔会想起过去旅途太长,乘务员偶尔还会和乘客们坐着聊聊天,现在动车时代,大家坐在座位上,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或者,一副耳机就足够将自己分隔出来,“我们不在动车上卖方便面,以前车厢里混合着方便面的味道,现在在动车上,几乎都没有了。”
但不管是哪个时代,春运列车上,挤满了成千上百个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和层级的触角,他们能够感知这个时代最细微的脉搏,随之做出最敏感的反应。
“春运里能找到所有隐匿着的变化。”一位年轻的乘务员感叹,刚参加工作时,总是在车厢里听见乘客们聚在一起说工资被拖欠,或者是受伤了包工头不负责,“到了这几年,说得多的是回老家创业,找项目。”
就在另一节车厢,张小蓉结束和孩子的电话,回乡创业的心更加笃定。离开德阳老家,她在中山工作已经5年,从最开始没有一技之长举步维艰,到现在成为酒店大堂经理,张小蓉觉得一路下来,自己被现实打磨得更好。可她更想家想孩子,“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