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教学准备: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4星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作好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老师自己也应亲自参与活动,必要时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和观察研究记录。

  .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4.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前安排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5.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1.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报告会。

  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四、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五、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七、动物单元的小结。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动物单元的学习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二」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不导电、漂亮……

  7、师:同学们找到塑料这么多优点,真不简单!其实塑料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可塑,加热时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干后形状固定,能塑造几乎所有的形状;二是成本低,加工方便。

  8、师小结:正是塑料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有限的天然材料和一些传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塑料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可以按照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有的可以像棉花一样洁白,像玻璃一样透明,像海绵一样轻软;有的可以像陶瓷一样绝缘,像钢材一样结实,像石棉一样隔热;还有的可以像金子一样防锈。现在食品的包装、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的包装、农村的塑料大棚、医院的器械、汽车的零部件、家用电器的外壳、输水管道、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都有塑料的身影。

  (三)认识塑料的缺点

  1、师:但是,人们在广泛使用塑料制品时,也发现了塑料的一些缺点,你们知道塑料有哪些缺点吗?

  2、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这个小凳子和盆与新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塑料在温度变化和紫外线照射的情况下,会变硬、开裂,这种现象叫老化。

  、师:如果把塑料加热会怎样呢?(演示实验:打火机加热牙刷柄,学生观察牙刷柄的燃烧和变形)(教师板书:塑料加热易变形、易燃烧。)

  4、师:塑料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最头疼的物质。因为它的最大缺点是埋在土里,年不腐烂,也就是说它――不易分解(教师板书)。这个缺点会造成什么危害呢?(散落的废塑料制品不仅影响城市、风景区的整体美,而且,废塑料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填埋废塑料又会占用大量土地;还有漂浮在水中的塑料会造成水泵抽空和堵塞,给水电站造成巨大损失。另外抛弃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做食物吞入会导致死亡。)

  5、小结:塑料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既有许多的优点,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坏处。

  不过,科研人员一直在攻克塑料不易分解的难题,现在已发明了可以分解的塑料,用它制成餐盒(出示实物)、药瓶等;美国还发明了把废塑料制成衣料和服装的技术;芬兰用废塑料建造房子,还有的国家把废塑料加工成燃油等。

  (四)了解生活中不懂科学的现象,学习识别塑料袋的方法

  1、师:同学们,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演示:早市买油条、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农贸市场买鱼、肉、蔬菜、水果装在红、黄、蓝、黑的塑料袋里;到快餐店或街头吃饭,碗、盘上套着塑料袋)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生交流)

  2、师:是的,这些做法并不合适。当塑料遇到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时,本身会释放有毒物质,使食物变质;包装鱼、肉、蔬菜、水果的彩色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利用废旧塑料、医院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再生塑料制品,它们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这些再生塑料含有许多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熟食,会引起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现象,甚至得癌症。

  、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是不懂科学造成的。油炸食品、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是塑料袋使用方法不当;鱼、肉、蔬菜、水果装在彩色塑料袋装里,是塑料袋选用不当。现在人们普遍重视食品卫生,却忽视了食品包装的卫生,食物的二次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4、师:现在市面上使用的塑料袋分有毒和无毒两种。你知道区分的方法吗?(生交流)今天老师教你们几招。

  一看: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

  二摸:无毒的塑料袋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手感发黏。

  三听:无毒的塑料袋用力抖动时,发出清脆声;有毒的塑料袋抖动时,声音闷涩。

  四压:无毒塑料袋按入水底会上浮,有毒塑料袋下沉。

  五烧:无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冒的烟少;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烧,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软化能拉丝,发出刺激性气味。

  5、学生活动:鉴别本组的塑料袋是否有毒。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1、师:这节课,我们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认识了塑料,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作业:寻找自己家里不正确使用塑料袋的事例,立即改正。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话告诉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课教学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探究活动中,自己主动设计方案,开展调查和实验,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2、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从而较好的达到了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以需要为主线――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学校运动会出发,选择小学生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内容,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当然,本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探究的内容比较粗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探究;探究过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过程和方法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太阳与影子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应用与实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四教法

  探究发现法

  实验探索法

  小组讨论法

  五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学情分析

  对于影子的现象,学生经常见到,但对于影子的产生条件,可能没有深思过。对于太阳和影子的方向也知道一些,但不一定能详细的说出一天中太阳和影子方向的规律性变化。所以,本课我实际了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了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子、对温度的变化影响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观察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资。教师用透明胶片和纸板做成各种动物图片。

  学生准备手电筒、硬纸板、铅笔。

  活动准备: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同一物体影子的才短和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体验:和同学们一起玩踩影子游戏有什么发现?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1、做影子的游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师:你能做个手影吗?利用投影仪的强光让学生做各种动物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探究兴趣。

  (2)师:你认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师调节投影仪的光,由强到暗,看一看影子有什么变化。

  (4)师利用自制的教具:一种卡通图片,一个透明、一个不透明,让两个学生在投影仪的光线下实验。学生会发现不透明的物体在有光的条件下会产生影子。

  (5)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产生影子的条件是什么?

  (6)学生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2、实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太阳方向的变化,,也观察了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2)利用铅笔、纸板、手电筒这些器材,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实验时注意让学生把铅笔直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沿弧形轨迹在铅笔的南侧主动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画出当手电筒在东方、正南方、西方时,铅笔的影子。

  (4)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以两人一组,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5)分析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强弱变化的情况。

  (7)总结太阳方向的变化、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太阳方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

  (8)师出示课件: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

  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讨论: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交流自己的想法

  ()出示课件:学生迎着东方的太阳锻炼的图片,并提问如果早晨面向太阳,那么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暗示孩子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并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农民帮我盖大棚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农民为什么这样去做。(使学生明白农民在太阳落山时盖大棚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九、拓展活动: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我们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十、板书设计

  11太阳和影子

  早晨太阳在东影子长在西

  中午太阳在南影子短在北

  傍晚太阳在西影子长在东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四」

三年级科学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课题: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对所设计的小船进行改进。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

  重点:在探究中不断反思改进,从而提高船的载重量。

  难点:初步树立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思想。

  教具: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船的.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透明胶、玻璃球、水槽、剪刀等。

  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自制一只小船。学生也根据教材提示自制一只小船。

  2.交流我们的小船

  (1)演示介绍自己制作的小船。

  (2)讨论我们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哪艘船装得多。

  用8厘米见方的薄铝片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船?

  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

  (1)利用材料表中列出的材料,设计制作出一艘能装运玻璃球的小船,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

  (2)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

  ()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

  (4)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装货时能平稳些吗?

  (5)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

  4.船的展览会。

  (1)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把我们制作好的小船和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