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裆裤棺材板子孙桶神奇的陪嫁文化
婚丧嫁娶,滚滚红尘中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不一定非得要有,但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他人结成固定的婚姻关系,对其后的人生走向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人生大事之一,重要的分水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方娶亲有彩礼,女方入门带嫁妆,其历史悠久绵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诗经》里描写嫁娶的诗歌很多,比如“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就是男方用白茅包好狩猎的小香獐(鹿的一种),去讨老婆。
网图那时候一只大雁、鹿皮或一头小鹿,都是很好的彩礼了。
对女方嫁妆也有描述,比如“何彼襛矣!康棣之华……王姬之车……华如桃李。平王之女,齐侯之子。”说的是王侯之女出嫁,有绵延不断的妆奁嫁妆。
还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方驾马车赶来,女方带上嫁妆嫁过去。(“贿”代表嫁妆)
《周礼》中有“嫁子纯帛,不过五两”的规定,这里的两指“匹”,就是嫁妆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这在当时标准已经非常高了。
古画看风俗古代达官贵族嫁女都办得非常风光,彰显地位与财力,陪嫁也相当丰厚,有“十里红妆”之说。
像婢女、丝绸、金银首饰、妆台、奁箱、被褥、牛羊、猪狗等都是必备之物。
新婚穿开裆裤汉朝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宫女都穿开裆裤,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结婚陪嫁有“大红开裆裤”的传统。
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这是什么操作,包括古时候母亲会在女儿出嫁的箱子底放上春宫图或一个有盖的类似水果的瓷器,打开里面是对男女,后人把这些物件叫“压箱底”,其实相当于性启蒙教育。
东汉张衡在《同声歌》里写到“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这里的“列图”表示婚房新人把教育图摆在床上学习。
古代男女结婚都早,尤其是女孩子,在清朝甚至12岁或更小就可以当媳妇,13、4岁就有当母亲的。年纪尚幼,需借助一些东西启蒙,这些陪嫁也代表了旧社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女性没有自由选择权的现实。
网图侵删解放后在我国南方有些地方还流行陪嫁“”棺材板”。如果是大户人家,讲究十里红妆,子孙桶开头、棺材板压后,从生到死娘家都备齐了,嫁过去不会被欺负之说。
目前铜陵一带“子孙桶”仍是嫁女必备物品之一,子孙桶又分马桶、脸盆和水桶。网上有人用宝宝马桶的,一举两得,婚后生了孩子还可以用。
喜气洋洋子孙桶有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所以绝对不能空。
先放进去一张喜字,然后放红枣、花生、莲子、桂圆,代表“早生贵子”,再加上生鸡蛋,凑齐“五子登科”。还没完,再放柏枝,祝福爱情长青,百年好合。结婚当天让一名十岁孩童拎着,陪着新娘出嫁。
过去浙江、宁波、慈禧一带嫁妆中必备“凶服”,是准备婆婆过世时穿的缞衣麻裙。广东一带陪嫁“棺材寿板”,留着自己过百年后用。在台北市,这个风俗后来演变为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代替。
网图,不一定是这样的不管嫁妆还是彩礼,都代表一种诚意和祝福,是双方父母对小夫妻婚姻的认可。有些地方彩礼嫁妆都高得吓人,真是违背了婚姻的初衷。
攀比之风不可取,根据当地风俗,结合自家条件,男女双方制定出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顺顺利利把年轻人的婚事办了,才是万事大吉啊!
嫁妆给得多就能保障婚后不受气吗?我看未必,靠财力在婆家站住脚跟也不一定能走得长远。很多婚姻的幸福与否,与钱并无太大关系,最主要还是看人与人之间情感建设能否顺畅。
嫁给一个人,相当于嫁给一个家庭,把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比带更多的嫁妆实用的多。朋友们,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吗?
网图侵删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