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补秤湖儿散文
补秤湖儿曾经是老家温家坊村大街中心的一个大水塘,用家乡方言说,就是个方圆两三亩的“大水个钵儿”。
关于她的名称,由于其貌似湖,再加上当地方言“儿化音”较为普遍,“湖儿”这两个字当无异议。而“补秤”这两个字究竟是哪两个字,根据什么意思取的名,谁也没研究、考证过,我只好根据村人的读音以谐音取了这两个字,靠不靠谱姑且不管了。
补秤湖儿是何年何月形成的,有的说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还有的说自有了村子她就存在了,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而在我的记忆中,从三四岁记事起,她就伴随了我童年的成长经历。
春天,乍暖还寒的季节,遇上天朗气清、微风轻拂的日子,我和小伙伴儿们或是手执风呼噜儿,一种用高粱秆作柄子、用两三片彩纸扎成的类似风扇的简陋玩具;或是推着筒箍,一种像水桶粗细、宽约半寸左右的铁圈,沿湖边、街巷不停地窜来窜去,尽管有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好像一直都不觉得累,每个人的小脸都是红扑扑、汗津津的样子,写满了喜悦和满足。到了暮春大地泛绿、树木吐翠的时节,我们就纷纷折几个杨柳嫩枝,截段儿抽芯做成柳笛,含在嘴里鼓起腮帮挺着肚皮用力地吹起来。明媚的春光,微澜轻泛的水面,与此起彼伏的笛声一经融合,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便悠然而成,瞬间让补秤湖儿增添了生机,充满了神韵。
夏天,是补秤湖儿最为热闹红火的一个季节。一场雨过后,原来的污泥浊水被冲刷一空,换成了充满泥土腥味的雨水。微风吹过,涟漪荡漾,湖面上不时有蜻蜓追逐、蝴蝶盘旋。吃过晌午饭后,年轻小伙子们来到湖边脱得只留一个裤衩,一个猛子扎到湖里,露出头来已是十几米远。看着他们挥臂抖腿在湖心游来游去,只能呆在浅水处扬水嬉闹的我们这些小孩子着实羡慕不已。而到了晚饭过后,湖边暑热渐退、凉意弥漫,湖北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聚了过来纳凉聊天。那个年代不兴广场舞,大家把表演的舞台自动让给那些有文艺特长的“红火人”。我记得有“善大头”叔的说书,什么呼延庆打擂、杨门女将、封神演义,听得人们夜深了有时都不愿散去;有“老牛”大叔的唱曲儿,乡野小调、二人台小戏唱得有模有样;有曾经的“老乔军”讲应县大土匪乔日成带部队敲诈勒索民众,也跟日本人做对的故事;有退伍老军人讲抗美援朝打美国佬的英雄故事,等等。当然,其间也有小伙子们不时地大声起哄,嬉笑声、喧闹声响彻湖边。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类似这样的场景,犹如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注入了一剂剂强有力的“兴奋剂”,一时倒也忘记了一白天劳作的疲乏,甚至忘记了家里的贫困、忘记了诸多的烦恼。
秋天,历经了夏季充足的雨水,补秤湖儿湖面宽阔,湖水深深。我最喜欢在这个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拿小石头在水面上打水漂,谁打出的圈数多,谁就能赢得大家的喝彩。有时,我们用废旧书纸折叠成一个个小轮船,放在水面上漂流,看谁的轮船行得稳、驶得远。记得我放小船的时候,还不时想象着像电影里那样劈波斩浪的场景,小船变成了大船,补秤湖儿变成了大江大海,我成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还有更多的傍晚时分,我和小伙伴们在湖边或湖北的广场上相互打闹,看生产队的社员们赶着大马车、小平车把秋收的果实,一袋袋倒出来,堆成一座座小山。遇上丰收年景,每个人的脸色都是喜盈盈、笑眯眯的。
冬天,结冰后的补秤湖儿成了孩子们玩乐的“迪士尼乐园”。女孩子们三三两两结伴走上冰面,做着一种类似滑冰但没有冰鞋的简单直线滑行运动,村里人俗称打“突掠儿”。男孩子们则喜欢在冰上打“冰猴儿”(学名陀螺),手执小鞭子不停地抽来抽去,“冰猴儿”旋转得越快越久就越激动。大一点儿的小伙子们也有自己的冰上运动,那就是滑冰车。做冰车用料方便、工序简单,用两根长四五十公分、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木作底轴,稍打磨得平整一些后,在中间嵌上八号硬铁丝,再用几根三四十公分的木板连接上面,用铁钉钉紧,一个简易适用的冰车就做成了。然后再找两个尺把半左右长、适宜手握的木棒,在下头钉进一个大铁钉,把钉帽去掉磨尖作为划桨。滑冰车运动畅快刺激,划一下好几米远,一溜烟从东岸就到了西岸。大家伙儿不时地你追我赶,你撞我、我碰你,有时不小心撞翻车,摔个仰面朝天也全然不顾。记得小时候,大哥去大同煤矿当了工人后,家里只有二哥会做冰车,偶尔他滑冰车时还会把我抱在腿上一起玩,那时的我,心里高兴得就像是吃了蜜一样的甜。
时光飞逝,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上中学后,由于学业的加重,在补秤湖儿边玩耍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从那时起,补秤湖儿似乎成了人们倒垃圾的一个场地。日积月累,淤泥污水臭气熏天、蚊蝇孳生,没两年时间,竟沦落为村里人人生厌的“龙须沟”。应村民们的强烈要求,村干部组织村民出车出工,很快就将其填平了。以后,村里又在这个地方建起了戏台。再后来,维修舞台,水泥硬化路面,配置健身器材,成了如今全村的文化广场。
补秤湖儿在时代的大潮中消失了,而我们那一代人却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有的在农村辛勤劳动,日子过得衣食无忧,富足有余;有的外出打工,在城里安居乐业;有的当了小老板,经营起了自己的门市以及工厂企业。我则外出求学,经过了几年寒窗苦读考上了中专,毕业后留在县城成了一名国家干部。一晃又是三十年过去了,补秤湖儿早已成为家乡的历史传说了,但我却会时不时地想起她、忆起她。几十年来,我曾游览过群山倒影、一碧万顷的漓江,游览过一望无垠、波涛滚滚的南海,也曾在岳阳楼上眺望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八百里洞庭湖,在杭州断桥边眺望过烟波浩渺、婉约秀丽的西湖,但是归家之后这些景点再没有在我的记忆中泛起过多大的波澜,更没有出现在我的梦中。在我梦中多次出现的,只有家乡那个曾经的补秤湖儿。她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一样,承载了我儿时无数的梦想,带给了我无尽的欢乐。她的影子,已深深烙印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作者:温晋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