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80的我们,注定会在35岁被裁员,

据麦肯锡调查预测,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年近1亿中国人或面临职业转换,全球将有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约翰.布德罗在《未来的工作:传统雇佣时代的终结》一书中,也提出了“超职场时代”的概念:未来20年,90%的全职岗位将逐渐消失。专家话音刚落,网络上骂声一片,说贩卖焦虑者有之,说蛊惑人心者有之,诅咒专家马上被裁员者有之,说温水青蛙被惊醒者亦有之。我总结了一下,意见主要分五类:1、企业终究是不稳定,还是考公务员进体制内吧;2、裁员范围如此之广,为何国家还要延迟退休呢?3、灵活用工对公司百利无一害,对劳动者百害无一利,二胎都不敢生了。4、失去全职工作,就意味着全面失业,老百姓等着喝西北风,社会不再稳定5、时代要进步,就不可能一直稳定,还是未雨绸缪,多做打算的好。很显然,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很可惜,第五种观点只是少数人,看来大多数人都希望能稳定在一家公司工作,最好能一直固定劳动关系,坐着摇椅慢慢变老,这是多么危险的思想啊。我们必须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在这辈子从大学毕业就遇到业绩一直蒸蒸日上的好公司,遇到惜才重才、并爱才爱到不惜成本的好老板啊。但是,有些好老板,就是因为太好,所以公司倒闭,还落的欠一身债。好老板的典型代表就是王思聪。在竞争激烈的直播行业,当其他竞争对手都在全力以赴的时候,唯有思聪公子创立的熊猫直播,一路佛系。别人全天候的加班播或者换班播,而熊猫的主播每天直播4-5小时,人气掉了也无动于衷,不用思考更优方案。到月底再补下时长,然后就能轻松领上全额薪水。只要拿着“王校长”这响当当的名号,靠着思聪公子的资源和人脉,短期内都能斩妖除魔、化险为夷。但是长期呢,也逃不过被市场抛弃的命运。在权威主播排行榜top中,逐渐看不到熊猫直播的主播,直至最后的关门歇业,熊猫直播彻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据统计,王思聪名下冻结股权价值合计已经超过多万元,接近于王健林董事长的一个小目标。常言道,背靠大树好乘凉,然而现实却是大树也可能会有倒下的时候。纵观商业市场,有多少的独角兽,转眼间就销声匿迹呢。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当企业都朝不保夕的时候,我们还把长期的梦想承载在某一个公司中,那岂不是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90年代的时候,国企全面下岗潮的故事,还历历在目。对每一个被下岗的国企工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次短暂的剧烈阵痛,而是有人在不断地向他们注射微量麻醉剂,直到最后,他们突然意识到:若再不掐醒自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死去。在反映国企职工下岗的电影如《钢的琴》《耳朵大有福》中,大家就会看到,昔日舒适稳定的国企员工一下子被拆分成一个个个体,不过天也还是没塌下来。失去稳定工作之后,大多数人总能逼着自己学习新技能,找到新的谋生方式,推着小车街边摆摊,或者街头剪头发,擦皮鞋、开电话亭、缝缝补补都能维持生活,更有勇敢者走向大都市,下了海,自己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肯定是会有阵痛,但是阵痛之后一定是美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经过去了20多年,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已变成了世界不敢小觑的超级大国。智能化全面普及的今天,连银行都会大面积裁员,EPC上线高速公路收费员也是全面下岗,但是大家仔细去观察,全面下岗并不意味着全面失业,而是浴火重生,找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管理学上有一个注明的吉尔伯特法则,是说:“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也就是说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现在我们或许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我们沾沾自喜,也听不清别人的劝告,根本没觉察自己的处境已经危机四伏。那么,如果80%的我们,大概率会在35岁左右面临被裁员,现在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吗?从共勉的角度,我送你三个锦囊:锦囊一:梳理并发扬自己的优势,打造个人品牌。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在当今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早已失效。(1)行业分工如此精细化的今天,我们做不到,也实在没必要精通一切。就像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到的,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要想做成一个品牌,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做了,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定义好自己不可外包的核心能力,其他,都外包好了,有现成的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就连我们日常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他附近方圆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2)人才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禀赋及精力都是有限的,穷极一生也不可能精通一切。人无完人,如果一辈子都在补短的路上死磕,做着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不但效率低,而且会过的非常痛苦。与其一辈子都在补短板,不如找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如果没有管理能力,我们可以专心沉迷于我们的技术钻研,成为技术方面的大拿;如果在技术上欠缺,但是我们有全局观,擅长统筹协调,我们可以做项目管理;如果我们不爱闷头做办公室文职,但是我们擅长商务谈判,我们可以做市场拓展;如果我们要创业,我们也不可能全部模块的工作都精通,只需要招聘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来合伙共赢就好。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热爱种些花花草草,擅长手工插花。因为热爱,她总是能花心思耐心修剪,设计出让人惊艳的花束,于是顺理成章地开了一家花店。然而,开店自然不像仅仅插花那么简单了,店员的管理、费用的管理、顾客的体验,新品的开发,节日的策划真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操心。这样一来,她的精力无法专注在出品上了,想做的都没做好,捉襟见肘之际,差点要关门。好在她在朋友的建议下,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聘请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帮她打理。她则专心负责新品研发和全面统筹,修炼成为了行业内资深的花艺专家,为自己打造了完美的个人品牌IP。自然,她的个人品牌也提高了店铺的知名度,后来,在专业人才的管理下,在全国很快开了很多家分店。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就是:“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专到极致就是赢”。(3)今天的人才发展趋势,早已经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你就可以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为你赚到利润。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引以为傲,并将愿意长久为之付出努力的是哪一方面,而不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日复一日的“填坑”。锦囊二: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尝试新鲜事物,探索自己的天赋与潜能。(1)千万不要贪图舒适,长期活在舒适区;每个人刚毕业的时候,豪情万丈,踌躇满志,但是当毕业N年之后,大多数人就逐渐退化成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每天重复着熟悉的日常工作,或者沉醉于琐碎的家庭事务中,以太忙,自己年纪大为由,不再愿意学习新东西,也不太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我们观察下身边人,是不是刚毕业的时候很愿意参加同学聚会、行业协会或者同城兴趣社,或者泡在微博、知乎及今日头条之类的头部媒体上,热衷于继续深造,考各类资格证书,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愿意多和外界交流,但是随着年纪渐长,注意力、记忆力衰退,体力和精力也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圈子逐渐变窄,画地为牢。蔡康永曾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长期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今天错过的是星星,明天就会错过太阳和月亮。当自己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公司的成长速度的时候,公司不裁你,那裁谁呢?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裁员,但是有的公司是通过减员达到增效的目的,大部分公司裁员的同时还在招人,只是人才的置换,淘汰掉能力不适岗的人才。(2)每天都扪心自问,今天的工作有新鲜感,有挑战性吗?在年阿里年会,马云总结说:“好的绩效管理是让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那如果公司不裁你,首先问问自己,你能干更多有价值的活儿吗?知识大爆炸时代,专业技能有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拿甲骨文来说,被裁的开发人员,平均年龄37岁。在这个年龄段,很多当初时兴的技术早已过时。就拿工程设计公司来说,以前的设计软件很多都已经被淘汰,现在流行的是Rhino,SU、Revit、BIM之类新式软件,老设计师如果仅仅擅长一个PS和CAD,根本就不是对手嘛。因此,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决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一定要身体力行。(3)保持终生学习,还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通过输出强化输入。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成果,要拿出来分享。要到知乎、豆瓣、得到等等读书和学习类网站中去,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7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