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朔州有老城四关景不同山西画
报道:王东红刘戍梅温海
网络编辑:郝枫
年庆祝朔县解放历史上的朔州老城,今天的朔州市朔城区旧南街大片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据说秦汉时已建成,北齐年间进行了扩建,元末明初又进行了重新修建。城墙北面呈正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也是我省现存较早的古城墙。而今,朔州老城历经大规模扩建,已成为当地一大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那么,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的朔州老城(其时叫朔县)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概而言之是:朔州有老城,四关景不同。这有民谣为证:“东关绞辘轳,西关倒铧炉,南关印窗花,北关编灌头(从井里提水的水桶)。”
旧日朔县中心街东关绞辘轳
一句“东关绞辘轳”,说的是种菜的特点。当时,朔县城内以不种地的居民、买卖人、手艺人居多,蔬菜的供应大多来自东关。种菜就得浇水,取水要靠辘轳。何时浇?不见红日最好。天热水凉,菜嫩,会“炸”死菜苗。氤氲的晨雾里,吱扭吱扭,此起彼落的,是辘轳声;哗啦啦,哗啦啦,遥相呼应的,是水车的歌。后来,绞辘轳浇水逐渐被水车取代。各式各样的水车中——老式的是木翻斗水车。一串木斗间隔尺许,挂在两根铁链上,铁链挂在水车轮盘上。轮盘下去后,木斗从井下舀上水,又随铁链转上来,水斗装满水,到了该转下去的时候一翻身,把水倒在接水的水簸箕里,水便不断地汩汩滔滔流进垄道,流进菜地。
铁筒水车更先进一些。还有一种翻斗水车,能把水从低处运到高处来,往往是用在高低不平的菜园。面积较小的菜园,就用辘轳井浇水。
年朔县建成塞北烈士陵园西关倒铧炉
西门和东门相距一公里。西门“武定门”的瓮圈门朝南,极目远眺,满眼是黄土。转弯下了黄土坡,便是西关村。这里土地薄瘠,十年九旱,因靠种地维持不了生活,很多人家就另搞副业,做起了土法冶炼,翻砂铸造生铁制品的营生。
当时一进村,扑面而来的是糨烟气,顶得人喘不过气来。街两边的墙头,黑黑的,都是“砂圪筒”(一种坩埚,耐高温,是夹砂陶器)垒的。“砂圪筒”是倒耧铧冶炼铁水用的,废物只能用来垒茅厕墙,别的墙怕压,吃不住。泥捏成筒状,中间放上收回来的生铁锅碎片等废铁片,搁在炉火上,相当于坩埚。化铁水的火炉就在自家院里,女人孩子拉风箱,男人们和泥托模子、打铁。废生铁化成铁水,倒在模具里,待冷却后磕打出来。犁铧是犁铧,耧铧是耧铧,犁儿是犁儿。还制作火盖、火圈、火燎盘、火炉、锅等日用铁器。
当时,“西关铧炉炉”式的手工作坊遍布中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改造前的老城南关印窗花
窗花即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作品,千百年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历史上,南关和其他“三关”等同的特色物产当属窗花,“南关印窗花”之说便由此而来。
南关人“巧爽”。旧时,过年过节求神拜佛祭祖先是必须的,天地爷、财神、灶君、门神、菩萨……都要拜个遍。为了应景,窗花的需求量特别大。南关窗花色彩鲜艳,美观喜乐,时间长了也不褪色。人们不拘穷富,任谁过来也得“揭”几张、配几副,图个喜庆祥和。不过,到玻璃大窗户兴起之时,窗花生意自然也就逐渐消亡了。
年朔县解放时南城门外景色北关编灌头
北门“镇塞门”的瓮圈门朝东。向北一公里左右,横亘东西的黄土古城墙半腰,稀稀落落的人家散居于此,是为北关村。
北关村沙田薄地,风大干旱。经常是刚种下庄稼,一场风刮得连籽种都没了。因此,人们多数以编制为生。为了备好原材料,他们春天里就开始到各村买柳条。柳条是雾柳条,一种长在河滩沙洼里、只长枝不长干的灌木。顺溜溜的枝条三四尺长,年年割,年年生。开春了柳条也干透了,北关人就用驴骡去驮回来,按用途来编笸箩、簸箕、灌头。
北关人家的女人们,和男人们一样能干,有“下地长工,上炕裁缝”的说法。那么多的笸箩、簸箕,全是女人们不住不歇捻细麻绳用雾柳条编出来的。
大笸箩是碾磨上放米、箩面用的,所以必须去掉柳条皮,密密实实地编紧,那样才能白白净净、光光溜溜。像箩头、提篓那些粗笨家具,给牲口拌“料豆”的笸箩,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用的是下脚料,无须剥皮,结实就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关编灌头”的历史终结了。现在的北关村融入了城市,虽然老居民住户还有,但早已没了农村的痕迹,没了城乡的界别。至于笸箩、簸箕、灌头,更是早成了民俗馆的藏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