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花鼓灯能够不断创新完善,成为群众喜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动作模拟和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动作的模仿。比如:鼓架子的“扁担步”就是模拟平时挑担的步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甩鞭式”就是模拟耕地时,牛虽然戴着嘴笼(竹青编制),但有时还偷吃身边的青草、庄稼,耽误耕地,这时农夫很生气,于是左手扶犁把,右手从胸前抓过鞭杆从头上漫过,上前一步迅速朝牛肚子上抽一鞭子,这种动作被编演成了舞蹈语汇。

“霸王举鼎式”的生活来源是,古代农闲时青年人为了比力气,凡是有劲又肯出风头的青年人,总是到村口石香炉、石狮子、石猴子等石器旁,大吆一声,举起香炉,成马步,然后立直,数分钟后直到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往身旁用力一扔,扔后还向众人张望,以示自己的力气很大而自豪。

“提水式”是根据过去村庄只有一口深水井,全村人都挑着两只桶挑水,用一根提水桶的绳,待水桶打满水后往上提的动作模拟而来;“抽刀式”“持枪式”“败抢式”均属原始动作的艺术加工。

又如:“蜗牛望月式”,其舞蹈动作来源于月光下的夜晚,蜗牛觅食一天后望着月亮而息的优美姿态;“金鸡独立式”是模仿公鸡在冰天雪地站立的动作;“白鹤亮翅”是模仿白鹤将要起飞的亮翅动作。

“猴子摘桃式”是模仿猴子偷桃的动作;“浪子踢球式”是模仿运动员踢足球的动态;男女“风摆柳”均模拟春天微风吹动柳枝的形态;兰花舞蹈“簸簸箕”是模仿中老年妇女簸米的动作;“双扯红”是模仿过去老奶奶用纺绵车纺红线的动作;男女“蹬山步”是模仿上坡、爬山的动作。

“拔泥步”是模仿在烂泥里行走的步伐;“割麦步”是模仿人们收割稻、麦的姿势并略加擦汗动作;“晃膀式”是模仿大雁起飞前双腿微弯,试晃翅膀的动作;“顺风旗”是模仿微风吹起平直的红旗动态,略加翻转亮相;“断寸篇子”“挎篮式”“踩水式”“搭凉棚”均来自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动作。

再如:《大花场》中的“二马分中”“蛇退壳”“燕子分家”“龙摆尾”“绕单双门转子”“编篱笆子”“满天星”“里外罗城”“五朵梅”“蜈蚣走路”“兔子扒窝”“拉尾巴蛆”“跳板虫子”“黑豹钻裆”“燕子衔泥”“凤凰三点头”“狮子倒卷帘”“鲤鱼打挺”“乌龙绞柱”“大背乡”“罗磨撞子”等花鼓灯舞蹈语汇都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动作。

鼓架子的舞蹈近20种,架式伴以锣鼓节奏,刚劲矫健,粗犷有力,神气十足,多体现尚武精神。兰花舞蹈近20种步伐,扇花、手巾花融为一体,动作明快,情感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充分展示出女性的曲线美、动态美,形成汉族舞蹈独具的风格,是劳动人民数百年来创造的艺术财富。

我们希望花鼓灯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附记:中国汉民族唯一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已于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正加大投入,对这一艺术奇葩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花鼓灯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9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