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考生抱着装着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
李潘祖籍河北,后来举家迁至今天的徐州,徐州古称彭城,有古代帝王乡之称,从此地走出来的最有名的当属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了。
徐州李氏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望族必定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必然注重读书,因此培养出明清时期苏北的唯一状元——李蟠。
其父亲祖父都通过科举入仕,康熙名臣李卫也属于徐州李氏家族,可惜李蟠的仕途却不如李卫那般顺利,主要是因为李蟠刚直不阿,因而得罪权贵。这段辛酸史后文详述,我们先说说李蟠的成名史。
一、“饽饽状元”名天下
李蟠自幼苦学,一目十行,在其母的教育下更显大才,然而学途坎坷,一直到了四十三岁才被康熙帝擢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
明清时期哪家要是出了位状元可以说是当地顶天的大事,天下读书人无一不热衷于科举,而高中状元者可谓万中无一,无数莘莘学子读一辈子书也就读到一个秀才,算有了功名,按律可以免除赋役,与平头百姓不一样了。类比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刚刚考到了编制,一脚踏进体制内。
明清时期,有志于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先要在当地参加县试、府试,通过以后取得童生资格,这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有了入场券以后接下来还要参加院试,通过以后成为秀才(生员);秀才再参加省一级的乡试,通过以后成为举人;举人再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试,通过以后取得进士资格,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
通过了会试以后还有最后一关,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但是殿试不淘汰人选,只划分名次,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方为状元,李蟠就是扛着饽饽被康熙帝钦点为状元的。
李蟠身体魁梧,饭量也大,殿试一考就是一天,这才想着多带点干粮上殿。
当时的情形跟我们现在的重大的考试相似,只不过考场是故宫罢了,考生一个个排队进场,有点像我们今天去故宫排队过安检,考官在考场门口观察考生、检查考生,防止有人夹带作弊。
终于排到了四十多岁的李蟠,安检却发现此人竟肩扛麻袋、手提水桶准备进入保和殿考试,一搜检,发现麻袋里竟装有三十六个“饽饽”(馒头),一问方知,全都是作为殿试过程中所需干粮而备下的。
虽说携带干粮进场合情合理,但此举也让康熙皇帝对李蟠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