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楼上坚守的技艺

李从悠 https://www.sohu.com/a/330332735_1202249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而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谓匠人匠心便是沉醉于一样技艺,静下心来将它做好做到极致。

大多数传统村落里都有着这样一群人,世间繁华与我无关,偏居一隅,在社会的一角,去做一些执着的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民间技艺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世代传承的铁匠铺

周明,生于年,从记事起家族便世代经营铁匠铺。年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打铁手艺,至今已四十余年。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最简单的拉风箱、敲大锤,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到渐渐掌握锄头、钉耙等简单农用具的制作。

作者朱碧霞在楼上古寨记录乡土故事

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让他熟练掌握了每一种技艺,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一块顽铁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在锻打过程中火花飞溅,再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从方铁变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也任由他揉圆搓扁,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能应客户要求定做门环、泡钉、门栓等。

随着世代的变迁,铁匠也渐渐的使用上了一些现代的工具,比如模具、焊接,却始终比不上现代工艺批量生产的便捷。

说起技艺滔滔不绝的周明在笔者问及传承的时候久久不语,只把烧红的铁块浸入水中,蒸汽氤氲瞬时布满整个房间。

不识字的圆桶匠

作为国荣乡远近有名的“巧匠”,周正禄虽年过七旬,手艺却不减当年。年,在老丈人的带领下接触到圆桶制作这一门手艺,与大多数木匠不太相同,圆桶匠主要是制作蒸饭桶、脚盆、甑子、火桶、水桶、粪桶等圆形生产生活工具。

“如今圆的扁的只要跟这个相关的东西我都能制作。”

在老丈人的耐心指导下,他从片瓦子、做围子,到用圆周率算周长、让它两面相合,圆形木制家具并非一般木工能制作,难度在于圆周率及弧度的计算,同时还要加上精密的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

没人知道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如何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但人总是会在生活中显露一些天赋,恰如周正禄无师自通的数学。

“他啊,巧妙(勉强)会做”

周正禄从艺将近五十年之久,教授学员1人,徒弟已能简单制作部分圆桶,用以销售,并且在高塘、甘溪、枇杷等地都饱受欢迎。

“我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他的作坊里没有一件现代化制作工具,使用的传统工具包括斧、锯、刨、凿、刀、钻和锤等,林林总总共有几十种。其中,不少工具已经跟了他几十年,把手处泛着油光,仿佛是被岁月滋润一般。

手握“秘籍”的福事先生

周昌清,生于年,年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木材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仪式上有相应的“说福事”。

在新房竖立房架时说的祝福话,是向神灵祈福的一种形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他出师后,父亲给他留下了许多手抄有“说福事”唱词的书,并佐有易经、万年历等,文化将过去的一切保存下来,是人类超遗传的记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那便是永生。

细心专研将建造房屋繁多程序都掌握了,从砍伐树木、起列、画梁、上梁……到踩门、开门,才算完成了所有的程序。

在这些繁多的建房程序中,几乎每一道程序都有相应的“说福事”,如:挂号福事、发锤福事、祭缆福事、起列福事、伐梁福事、点梁福事、开梁福事、缠梁福事、扶梁福事、祭梁福事、画梁福事、唱梁福事、挂红福事、斟酒福事、传杯福事、上梁福事、攀枋福事、盘梁福事、抛梁福事、钉门福事、踩门福事、开门福事。这些福事内容丰富,所体现的习俗更是异彩纷呈。

周昌清从艺五十余年,并且在周边饱受欢迎。“说福事”的内容丰富,是宝贵的民间说唱文化,其特性有:绚丽多彩的民俗性、贴近群众的生活性、尊崇神力的宗教性、雅俗兼备的文学性。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保护和传承好它们,不仅重燃了岁月,更是焕新了时光。“说福事”唱词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周昌清希望对“说福事”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让它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辉。

当尘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不仅会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朱碧霞

编辑田勇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