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蕉城乡土习俗
春节俗称大年,是民间一年中最隆重节日。从上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家家户户扫烟尘,洗家具用具,疏通沟槽,清除垃圾,擦洗厅堂墙壁,洗涤被褥、衣物迎接过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晚祭灶神,每家灶台上摆列新灶神图、米酒、糖饴、水果等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元宝,由家中年长妇女领头致祭。而后亲邻间请吃祭灶糖。除夕前,结婚女性或受聘男方备礼品送娘家父母谓之“送年”。除夕前家家备有年糕,粿。除夕之日,祭祀祖宗,烧香,焚烧纸元宝,放鞭炮。傍晚合家团聚吃年夜饭。饭桌上忌讳讲不吉利话;饭毕,碗里要剩饭,取“食足有余”之意。夜间人们在住宅里贴上新年画、春联,住宅布置一新。常见春联有“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所有居室,均通宵达旦点灯,俗称“照年”。灶上焚香燃烛摆糖、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圆之意,希望来年日子甜蜜、合家团圆、大吉大利。灶堂里埋放火种取“烟火不绝”之意;并在墙壁上钉钉,希望来年“添丁”,人丁兴旺。并在器皿上贴红纸剪成“喜”字、“寿”字或红纸条,以示吉利。除夕时村庄有专门组织人打锣,谓“丁酉锣”。古时“丁酉锣”一响,所有债务不再催讨。儿孙要等子夜后入睡,称守岁,希望长辈长寿。大人给小孩包压岁钱。正月初一早上穿戴新衣服,家家必备冰糖茶、米饼、糖饴、水果,热情待客。初二走亲戚,谓“出行”。初三忌出门,初四走亲戚。初五“开忌”,放鞭炮,春节结束。现在很多人“出行”以选择吉日及利方。除夕夜至初五多打牌赌博,期间大村庄有演戏。“开忌”之前忌打架,如果小孩被大人打骂,谓之被“开忌”。“开忌”之前家家早晚烧香,游玩,不下地劳动,也不开市。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达到春节高潮。街市上张灯结彩,有“迎铁机”、“驮故事”(由若干儿童扮演神话戏剧人物,分别坐在人肩上)、“踩高跷”等,鱼龙灯舞,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内各境龙灯沿街荡舞,号称“龙洗街”,民国间渐废。现在农村多选择正月十八游神,把村庄庙宇中供神抬出来游村,以保本村平安。
清明节农历清明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人们纷纷上山祭扫先人坟墓,俗称“扫墓”。殷实之家往往备下祭品于坟前致祭,祭毕,在先人墓前吃祭品用餐。一般人则只上坟墓剪除杂草、烧纸钱元宝即罢。还有为去年去世亲人祭奠,谓“看清明”。清明有采茶叶习惯,习俗认为清明茶叶最好,特别是清明节时辰茶叶有药用功效,婴儿吐奶,往往用清明节时辰采的茶叶两三片加母乳炖,可治婴儿吐奶。
立夏农历夏至日为“立夏”。立夏前,结婚女性或受聘男方一般会备一些礼品给娘家父母过立夏节。当天,每家每户会买继光饼,在午餐时煮一份豆芽炒肉或竹笋炒肉,用做春卷,午餐一般吃春卷。宁德俗语“立夏吃笋,夏季不困”,意思为。立夏当天吃笋,到夏季中午时不会感觉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宁德一般为初四过节,有记载认为之所以初四过节,是由于初五为闽王王审知忌日,误也。初五为一年中最毒之日,故人们选择初四过节。古代,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黄瓜鱼,俗称“送鱼”,现在改为礼品。娘家要给外甥、外甥女送节饼、夏天衣物,俗称“做节”。端午节有系五色彩线手腕上,俗称“记节”,今废。旧时端午节有用五色彩线给小孩织蛋袋放过节蛋,小孩戴樟脑丸。端午节吃粽子是通俗。汉族一般用竹叶裹成尖四角形状,畲族一般用菅叶裹成四角枕头形,叫“菅粽”。端午节有祭祀,午餐特别丰盛,喝雄黄酒,并喷洒住宅各个角落,点孩童之额;用菅蒲及艾叶饰作宝剑状悬于门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如八都、七都、漳湾等临溪临海诸村有“赛龙舟”习俗。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这一天农村把水井清洗一番,炒花生、黄豆之类,分馈小孩。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当天有设宴祭祀祖先,焚烧纸钱谓烧黄,或念经为死者超度,俗称“做半”。亦有人家十二、十三、十四或二十日“做半”。家家有备“气糕”。亲人为去年去世亲人送纸钱祭奠。去世者家人回赠“气糕”。中元节、中秋节晚上,宁德有兴“讨亡人”,即请巫婆带人去阴府找自己死去的亲人,据说巫婆带人时,还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去阴府的缘分,没有缘分之人去不了。当然这个是十足的迷信,切勿上当。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亲友间晚辈要给长辈送月饼。宁德俗语:“月圆圆,外甥吃饼舅还钱”,意思是当舅舅的要给小外甥月饼。中秋节有祭祀,晚餐合家吃团圆饭,晚上赏月吃饼,取意“月圆饼圆,举家团圆”。清代民间有“行中秋”习俗,十五夜为男,十六夜为女。童谣:“行中秋,旅中秋,脚帮(裹脚布)乌溜溜,出门三下挪,”殷诚之家还设“拜月”祭奠。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俗有“杀鸡杀鸭过重阳”,登高。重阳后进入番薯收获季节,故有“重阳九月九,削藤不能唤”,古代家里有养猪,番薯藤可喂猪,重阳后进入番薯收获季节,番薯藤可以任意削取去喂猪,别人不再责备。
冬至农历冬至日为“冬节”。民间在这天有吃汤圆的习俗。俗有“吃了冬节丸,冬天不怕寒”之说。旧俗冬节期间祭扫先人坟墓,与清明合为春秋祭扫,今冬节仅存拾骨重葬之俗。冬至为新旧年分界,多用于风水流年划分。
人生习俗
结婚结婚为人生一大喜事,宁德有很多结婚传统习俗。古代男女结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介绍相亲,双方互递生辰八字进行合婚。合婚满意后,下聘礼订婚。现在订婚必备“三金”(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和一定的礼金(礼金约十几万)。男方备若干的礼饼、糖果、线面,猪肉等礼品连同礼金、金器、订婚衣服等由媒人带领男方及朋友抬到女方家。女方家把这些礼品分送给亲朋好友及邻居并备有粽子、衣服、糖果等退还男方家。男方家会把退还的礼饼、粽子、糖果等分给亲朋好友及邻里。待结婚时,男女方亲朋好友会送点心(以前线面若干,鸡蛋两个;现在鸡蛋若干,桂圆一包;)。订婚后男女成为未婚夫妻关系,年轻人第一次到对方家,对方父母长辈会给“见面钱”。遇“立夏”、“端午”、“中秋”、“过年”等节日,男方送礼品给女方为“一年四节”。待结婚时送“日子”,送“日子”包括婚衣裁剪、酿喜酒、安床、结婚时日等等。而后置办结婚用品。每件结婚用品都贴有“囍”字。女方必备压箱底“縒头”即孝服,以备将来双方父母去世时使用;床上用品;婚纱等。男方置办洞房(现在甚至要求买一套房子),用红纸贴“囍”字及对联,新郎衣服等。今有双方拍摄婚纱照。结婚前一个月,男女双方都会发请帖邀请亲戚喝喜酒,受帖者得准备红包贺喜。古代临近结婚日子时,女方会“赖床”几天,结婚当日,女方家办“出门酒”宴请亲朋好友。出嫁时跪别父母、长辈。父母、长辈包“盖头钱”给女方。男方结婚前两天晚上,请道士做“谢天地愿”法事,安床。安床时,床上放有“斗灯火”,一般由族里夫妻双双,儿孙满堂的老婆婆安床。安床后,严禁有生孕的妇女坐床上。第二天,男方宴请族人谓“摆厝饭”,并登记族人、朋友结婚当天去女方家搬嫁妆谓“搬杠”,同时请两位未婚女性做“亲家姑”,“亲家姑”带好新伞(伞上盖有鱼网)、辟邪符等去接新娘。“搬杠”队伍在女方家吃午饭后搬嫁妆回男方家。嫁妆搬入洞房时,有个木马桶(现在不用)里面放有两个红鸡蛋和一个红包,小男孩拿红鸡蛋和红包时,必须撒把尿在木马桶中。宁德新娘一般在晚上七点左右时出嫁,由兄弟背出门外后上轿(车)。会备有照妖镜、五谷、桂圆等,以备路途遇上其他新娘时撒用;有的女方家怕女儿水土不服,会备一点水、土带去。女方家组织十几男女送新娘到男方家完婚,送新娘出嫁的这些人谓“做姨做舅”,新郎得给每人一个红包谓“鞋价”并留下吃酒。有的女方家还组织一些小孩子送新娘至半路谓“半路舅”,小孩可以从女方家拿到每人几块的“半路舅钱”。待女儿出门后,女方家把门紧闭意思“风水不外泄”。一路鞭炮,抵达男方村口时,早在那里等候的男方“迎亲队”,其中有两个小孩提“囍”灯笼,一个敲锣一路迎接到家(如有身孕新娘,一般不敲锣,迷信谓之“破锣”,不吉)。抵达家门口时,由一位夫妻双双,子孙满堂的女长辈用米筛罩主新娘头过“火砵”入大庭,谓“牵新娘”。新娘喝茶后,把桂圆撒向大庭人群。紧接着开始结婚典礼鸣炮,拜天地、拜祖先、拜公婆敬茶(公婆将准备好的红包给新娘压杯)、夫妻对拜、主婚人讲话、证婚人讲话、亲朋好友代表讲话、入洞房,婚礼完毕鸣炮。婚礼期间“做姨做舅”人不参,一般安置在别人家由“亲家姑”及新郎朋友招待吃点心、敬茶、分烟和糖果。未婚年轻人最喜欢去招待“做姨做舅”的,年轻人特别喜欢搭讪“做姨”的,甚至要对方电话号码。婚礼后,新郎新娘一起招呼“做姨做舅”的,新郎必须以哥哥姐姐称呼,否则会闹笑话。喜宴开始时,一般十几道菜,多海鲜。新郎朋友谓“族弟”坐头桌,新郎舅舅坐第二桌(此“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谓),送新娘的女方家坐第三桌,依序就位。喜宴三道菜后鸣炮(现在多放烟花)喜宴正式开始。杯著交错,划拳畅饮。新郎新娘敬酒分烟,有的地方舅公长辈给新娘见面礼,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有的舅公舅婆甚至送金器。第三桌女方家一般不划拳,新郎新娘敬酒后即离席,由男方放鞭炮送回家。喜宴最后一道菜为清汤类,意味喜宴完毕并放鞭炮。新郎“族弟”朋友开始闹洞房。闹洞房时,由“族弟”提着喜烛,“族弟头”带领“和诗”(吉利话)送新郎入洞房至门口道:“双手揭门帘,夫妻百世全”。进洞房就座后,新郎分喜烟,新娘点烟、敬茶、分糖果。“族弟”百般捉弄新郎新娘,如要求新郎双手拿香蕉给新娘吃;咬苹果,由一个“族弟”用线绑住苹果,悬空后由新郎新娘对咬;把报纸放高处,要求新郎抱新娘去拿,口中叫“老公,我要报纸(抱子)”等等其乐融融。闹洞房完毕后,“族弟头”“和诗”带领“族弟”退出洞房并带上门“和诗”道:“洞房花烛夜,子孙生满堂”。男方父母拿出一个盘子、一碗米饭、一条鱼,“族弟头”提着筷子对着米饭摆弄下,“和诗”道:“金筷炒金盘,珍珠撒满盘。荣进万景,百子千孙。”摆弄下鱼,“和诗”道:“鱼头扬仰儿孙满堂,鱼头扬仰早生状元郎”等等诸如此类的吉利话。结婚后第二天,女方家会约上一些亲朋好友去探望新娘,谓“送点心”。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谓“三日过回门,做女婿”。一般新郎会备一些礼物,酒菜及带上酒量好的朋友一两个一起去。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谓“陪女婿”,女婿敬酒时一般由带去的朋友代喝谓“酒保”,大凡“酒保”都被灌醉而归。结婚第一年,男方送“头年节”,备有若干礼品送女方亲朋好友,收到礼品的意味着将来双方有亲戚关系,谓“走亲戚”。结婚第一年春节,族里会来登记,谓“花户”,元宵节晚上新郎参与迎“奶娘”陈靖姑,“奶娘”陈靖姑像由“花户”抬着巡回村庄。一般男女结婚之前或结婚后几日去民政局领结婚证。领结婚证前要求婚前体检,现在比较少人去做婚检。《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年龄不得早于男方22周岁、女方20周岁。如果达不到这个年龄,要交一定的罚款,谓“早婚罚款”。领结婚证后一个月,当地计划生育管理人员会送一张准生证。也就是说准生证发放后九个月后生的孩子,属于合法生育。自由恋爱后,宁德结婚传统习俗很多烦节被慢慢改变,很多习俗年轻人已经忘记,甚至不知道,今天整理出来只是作为一种回忆留与后人。
生育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男女结婚后生儿育女是夫妻天职。古代一对夫妻生养6-7个儿女非常普遍。近年,由于人口膨胀,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刚刚实施时,一对夫妻还可以生3-4个孩子。九十年代后,计划生育非常严厉,达不到结婚年龄而生育孩子,属于“婚前怀孕”,早婚早育罚款严重。农村户口第一胎生女孩子,生育第二胎必须五周年后,否则属于“超生”,谓“超生罚款”即现在的“社会抚养费”。农村户口第一胎若生男孩子,提倡独生子女,上环或者结扎,国家给予独生子女待遇。城市户口、国家干部,第一胎无论男女,基本独生。现在放开二胎政策,计划生育相对放松一些。女人生育时谓“做月子”,古代一般在家里请接生婆接生,医院。宁德“做月子”的习俗也非常讲究。第一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出生3天后,家里会煮一些线面、鸡蛋等祭拜祖先,一碗碗分与邻里谓“生养面”,邻里一般会给鸡蛋、钱压碗。7天后,女婿到娘家道喜。娘家准备好线面、公鸡、酒、小孩衣服、宝宝床等由大舅子送到女婿家给女儿“做月子”。古代宁德人“做月子”,产妇以干饭、线面、鸡肉为主食,同时必须有家酿红米酒。线面、鸡肉放锅中炒会加红米酒煮熟乘热吃,这样可以驱寒。“做月子”期间不能碰冷水,不洗澡,不能吹风,否则将来容易烙下病根。“做月子”时家人会找算命先生“定时”,看看五行有没有欠缺以方便取名(古代五行欠缺什么,就选择带什么旁的字,加上字辈命名(现在一般随便取父母喜好的名字),有的父母为了小孩好养,找神灵寄名。寄名的小孩每年神灵节日父母备供品带小孩去烧香。至到16岁,甚至结婚时才把名要回。一个月后“做月子”结束办满月酒。古代满月酒不是很隆重,现在特别隆重,喝满月酒者包红包贺喜。小孩百日后,第一次剃头,家人备“剃头蛋”分亲朋好友及邻里,现在人家喜欢用小孩剃下的胎发制成毛笔。小孩周岁时,办“做周”酒,宴请娘家及亲朋好友。娘家置办“轿陆”(现在改为儿童推车)、银器手镯长命锁(有人用金器)、小孩服装鞋帽等给外孙,男方家备红包答谢娘家。“做周”时,有一个仪式,即烧香拜祖,拿子孙满堂长寿的老人鞋子,衣服给小孩穿会。在桌面上摆好书、笔、算盘、钱等让小孩自己选择抓谓“抓周”,以预测小孩将来喜好。参与喝“做周”酒的人给小孩红包谓“抓周钱”。一般生小孩那年,过年时族里会来登记并交若干钱,谓“喜户”,并置办供品,新鞋为“奶娘”陈靖姑换鞋。元宵节时统一祭拜“奶娘”陈靖姑,办酒席邀请村中60岁以上老人。有多年未生育者,把“奶娘”偷回家,希望来年生个小孩。一个新生命如此一般后,慢慢长大,步入学校,步入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
做十六古代女孩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男孩子十五岁为“束发”,二十岁“弱冠”。表示步入成年人。在宁德男女有“做十六”习俗,也意味步入成年。凡家里有孩子“做十六”,邻里都会送一些面、鸡蛋类的礼品。受礼方会准备一些诸如糖果,橘子回礼,现在一般不送了。十六岁时,家里一般会在春节十五那天备供品供“奶娘”陈靖姑。毛泽东时代,十六周岁算“半劳力”参与生产队劳动,十八周岁后属于“全劳力”。当时“半劳力”生产所得按全劳力一半算。
分家古代兄弟多,一旦结婚后,一般就分家。大凡祖、父业由长子继承,即“长子不离居”之谓。宁德俗语“岳父怕女婿分家,女婿怕岳父翘脚”,意思是女婿分家,岳父要置办家具给女婿。“岳父翘脚”指岳父岳母去世,女婿要置办诸如棺材钱、祭品等。分家时,一般由族人及舅舅主持分财产,并立“阄书”为据。“阄书”一般由父母书写或者口述后请人代笔,所有参与立“阄书”的人,代笔都必须签字画押。将来凭“阄书”管业,不得纷争。女婿分家,娘家要置办桌椅凳罩、锅碗盘碟、筷杯瓢铲等。现在独生子女,无所谓分家,即便有分家也是包红包。“阄书”也逐渐被遗嘱替代。
建房入火宁德古话云“人生四大事,生子、起屋、造坟墓、讨媳妇”,在农村,一个人如果一生中生儿育女、建房子、为儿子讨媳妇、为祖先及自己造坟墓,这个人的一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算完美了。宁德习俗对建房有讲究,首先选择用地,大凡平原建房用地,宜高不宜低,以坐空朝满为首选。山地宜坐实,后山不宜有山丫,面前要空旷。建房时一般会请风水先生格地选择日子。开工时烧纸钱买地契给阴府,并贴元帅牌及“槺面”,鸣鞭炮开工,完工前早晚向元帅牌“槺面”烧香,加酒水。大门为咽喉,所以大门朝向、安门看日子、灶位选择等等都比较讲究。上樑时,亲戚要挑一担谷子压樑,建房师傅要和彩,东家分发“上樑粿”(“上樑粿”,现在一般改用肉包)。房子建好后,选日子入住(宁德土话为“搬厝”),入住时辰一般选择早上辰时左右,有人喜欢选择带有海水涨潮的早上。入住要准备好多习俗性工具,比如:称、米萝、水桶、斗灯火、“轿陆”(古代小孩坐的一种小孩用品)、火砵、米筛、斗箩、红布袋、饭桶、饭菜酒食等等,从老家出发时,点上火把。火把走在最前面,紧跟着是挑“龙水”水桶、斗灯火、火砵的族人(一般有几个儿子,就几担“龙水”);“轿陆”由家中长辈(曾祖母或者祖母)提;男主人拿算盘、称及书本、粽子;女主人围着“衣服裙”,手拿扫把、畚斗、粽子;儿子背红布袋;其他人挑饭菜酒食。几乎每人都有拿大大小小的粽子,风风火火搬入新房。现在有搬商品房者,还会到银行门口停留,女主人用扫把、畚斗在银行门口扫一扫,意味财源广进。乔迁后,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酒席习俗与结婚酒席差不多。宁德酒席有收礼,东家每人回一包香烟(硬盒中华牌香烟)及一个桌面钱的红包(一般50元)。女婿乔迁,岳父(内兄弟)花销比较大,一般供桌、客厅沙发、电视、家具、饭桌椅子、碗碟筷子、女主人衣服等由娘家置办,不过女婿家有按照置办花销回部分费用以表谢意。
做寿宁德有做寿的习俗,男女五十岁后,凡十做寿,五十古称知命之年。做寿时,亲朋好友会送线面、鸡蛋、桂圆等。姐妹及女婿会送新衣服、鞋帽相赠。做寿方准备米糕、甘蔗、橘子回礼亲朋好友。过年时,做寿方得备压岁钱给前来拜寿者。亲戚贺寿时,有题对联。五十称五旬或天命、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统称耄耋、百岁称期颐。现在五十岁一般不做寿。有条件者六十开始做寿,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做寿不收红包,有收礼物。礼物一般为牌匾、金器等,做寿人包压岁钱给参与酒席者。并备牌匾、金器等等价钱给前来祝贺者。
逝世每个人都要走到终结,这就是死亡。宁德对死亡有不同的称谓与习俗。未成年死亡谓“夭折”、“幼殇”,习俗上一般草草了事。30-40岁死亡谓“短命”,这个年龄段死亡是最为悲哀,父(妻)壮子幼,全家将陷入深深悲痛之中。以上年龄段古代一般土埋,待日后收骸附葬。50岁死亡,不为夭,谓“寿终”,土埋或者做墓。有钱人兴生前做寿墓,是为“寿域”。老年人死时,穿戴整洁,置床于后厅,床尾点两盏灯或两支白蜡烛,日夜不息,意为死者照路前往“阴府”。子媳女婿穿麻披孝,大门白纸黑字大书“严制”(父死)或者“慈制”(母死)及挽联。以前一般放家中三日后埋葬。生前有寿墓者于山建“丁楼”,待吉年卜葬墓穴。确认死亡时,给死者换穿寿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裤称过,记清量,并点燃香火,在衣襟边烧个洞为记,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父啊(或母啊)!你衣服共七重几斤重,衣襟做了记,莫穿错。”而后给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着:女性仍然头戴“布冠”,挂银耳环、穿青蓝色踏轿衫和裙,捆月白腰带、扎脚布、穿单鼻布鞋入棺。男性则多穿蓝白色半长衫、长裤、双鼻布鞋头青色帽环。。主丧家第一时间派族人向“外家”(即死者岳父娘家)及亲朋好友报丧。报丧人持讣告帖或者口头至亲朋好友家(不能半路告之)。亲朋好友家奔丧时会准备若干个鸡蛋给报丧人当点心。奔丧者准备好白包(喜事谓红包,丧事谓白包)、挽联吊唁,主丧家备好白布、白带(男的绑左手腕,女的绑右手腕)、白花发族人及亲朋好友。吊唁者(死者小辈)上香后对遗体三跪拜、对遗像三叩拜。死者长辈对遗体、遗像行注目礼。“外家”一般会组织几十人前来吊唁,抵达时,死者直系子孙、女婿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按序跪地哭迎“外家”,母舅等长辈扶起后才能起来。“外家”吊唁遗体时,子女哀哭。完毕后,并向母舅哭述死因及遗言。置办白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外家”的白包不能收,还要准备车劳费给“外家”人。停尸时,每日三次烧香及“床前纸”并置饭菜供拜。停尸三日后入殓(一般入殓,移棺有请日子先生看日子),入棺时,母舅及族人长辈在场,烧入殓符,把纸钱灰,包成一包装放死者衣袋里入棺,盖棺时附棺哀哭。而后启棺抬到选择好的吉地埋葬。旧时由八人抬棺,抬棺人一般由族人中选择八人以上已婚壮年。族人及亲朋好友白衣,白帽,白腰带一路鞭炮送葬。埋葬后回来时,全部换为红腰带。子女不再披麻戴孝,换平常衣服及红腰带;媳妇、女儿穿红裙,再宴请族人。现在实行火化,有火葬场灵车及专业抬棺人接为火化。自死亡时,主丧家设置灵堂,女儿家备纸灵房等等,待七日后烧化,谓“吼七日”。经济宽裕者制丧时请哀乐队、代哭人(现在很多人不懂哭丧,渐渐有专业代哭丧人)、出殡时路祭(古代岳父母出殡时,路过女婿村口,实行拦路祭,今无)。路祭一般由女儿出资,备壳类、菜类、干货类、糖果类等各五碗,鸡、肉、酒食请道士布法场祭拜,直系及族人行跪拜礼。子女孙辈中有待婚者,要百日内结婚,为“娶百日”,否则得三年后才可结婚,一个可能是延续古礼“丁忧三年”吧。上文提到卜葬,卜葬即把先人葬入墓穴之中。提到墓穴,不得不说风水。选择风水时请专业风水先生看风水,一般根据主山者(男性中最长者为主山)生辰八字选择对应的山头,谓“合山”,再依据罗盘定方位,而后选择吉日请造坟师傅开山造坟。开山时烧买山契(即向当地土主,土地买山)及纸元宝,贴开山符(即元帅符)及“槺面”,开山造坟。造坟时,亲朋好友会备肉,肉包等祝贺。如果是生坟寿墓,邻里会送长寿面相祝,寿墓者探圹时,得带礼品(烟、酒食)问候造工人员。依长中幼侧,男左女右的顺序每人一个圹穴,一般父母夫妻合葬(四个圹穴)、兄弟夫妻合葬(四个圹穴)、夫妻合葬(两个圹穴)。有用骸罐的依长里幼外,男左女右顺序。按日子时辰立墓碑石,碑文刻墓主堂号,中间刻主山人及妣氏(依照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刻字,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父,则用考某公、妣某氏,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祖父,则用祖某公、妣某氏,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曾祖父,则用曾祖某公、妣某氏),若有附葬,则用主山人对附葬人称谓(如附葬长子及长媳,则刻附长男某、妣某氏;附葬弟弟、弟媳,则刻附弟某、妣某氏)。碑文最左刻每年每月吉旦,最右刻阳世男(看主山人是谁,如果是父,则刻男;曾祖,则刻曾孙;下面称谓相应改变)某某(有几个刻几个)孙某某(有几个刻几个)曾孙某某(有几个刻几个)立石。卜葬时,也要看日子,待吉日吉时卜葬。卜葬时风水先生站銮头仪式,主要和彩一些吉利语及分“五样米”(几房分几份)。造坟师傅安棺封圹,子媳跪拜哀哭(一般女、婿不许)。坟墓完成后谓“下山”,烧化开山符,纸钱。“下山”时用带叶的竹子压为一个拱门形状,大书“回虞大吉”走在最前面,紧跟着是挑“龙水”、“火拨”(一般有几个房,就几担“龙水”“火拨”)等族人。男东家披红布提粽子;女东家穿红裙,提灯笼;一路鞭炮下山。办下山宴,宴请风水先生、造坟师傅及亲朋好友。来年清明,看清明时,请亲朋好友一起踏青,土埋哀哭,坟墓不哀哭。现在实行火化及公墓,很多习俗也在慢慢改变,不过人们对风水的信仰还是在公墓中来回抉择,请风水师到处找真龙宝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