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gbang,月黑风高,古人深夜为
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月黑风高,西北风呼呼的,窗棂咯吱咯吱的响,突然远处传来“bang、bang”的敲打声,已是三更了,书生合上书卷,灭了油灯,该就寝了。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的来说,打更的时候是由慢到快,每更连打三次便收更结束。五更过后,早睡的人们就准备起床,开始晨练、做家务了,这时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更夫用什么掌握时间
更夫的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古代计时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宋代诗人王禹偁有一首诗《待漏院记》,说的就是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地方。漏,应该就是沙漏或者漏刻(水漏)的方法,都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
1、圭表
这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两部分相互垂直组成。
2、日晷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3、漏刻(水漏)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4、沙漏
因刻漏(水漏)冬天水易结冰,故又改用流沙驱动的计算时间。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放在真实的历史上,“更夫深夜打更”这事儿,更是极有讲究:要从“戍时”(晚上八点)开始,每隔两个小时敲梆子锣鼓报时,整夜从“定更”(晚八点)到“五更”(凌晨四点),一共要敲六次。如此操作,也就好些历史票友们奇怪:大晚上的睡觉不好吗?古人干嘛要闹这动静?
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是定时报时。古代普通人家没有计时的东西,也没什么娱乐项目,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到了晚上没有日头,只能靠打更报时,按部就班地生活起居、辛苦劳作。
二是提醒防火防盗。打更人除了报时外,还肩负着防火防盗的重要职责。
古代由于存在火灾的危险和兵匪、盗贼的骚扰,所以需要打更的时时提醒人们不要睡的太死,时刻提高警惕,一旦发生意外,打更的梆子声就是人们行动的号角,比如有发生火灾的苗头,打更人会明确告诉大家什么他方着火了,人们会立即提着水桶奔去救火。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时就发生过一次火灾,晚上有人喊“着火了,着火了”,大家提着水桶、端着脸盆出来时,却不知道什么地方着火了,瞎忙了半天才知道原来是村东头的第三小弄里,所以,在古代打更人是很重要的。
君不见每次当影视剧里出现打更人之时,一定便有大事发生,要嘛杀人偷盗,要嘛闹鬼作妖。
有些更夫在巡夜时,通常会装腔作势的说“你在那里干啥?我看见你了,快走,不然我报官了”等等之类的话吓唬一些心怀不轨的人。
所以在很多影视剧里,很多杀人放火的夜晚,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打更人。
三是驱鬼。打更最早起源于原始巫术,是巫师神婆用来驱鬼的,后来逐渐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古代人普遍迷信,因此打更一定程度上仍承担驱鬼的作用。
比如小说《红楼梦》第回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媳妇自从晴雯死后,听见说作了花神,每日晚间便不敢出门。这一日吴贵出门买东西,回来晚了,那媳妇子本有些感冒着了,日间吃错了药,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的人因那媳妇子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了精去死的。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今天,打更人的钟声已再不能闻,但这千年以来,每个夜晚都会响起的声音,却依然在中国大地回响不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