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船如何重见天日长江口二号今晨整
天目新闻记者杨青霞
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水底沉睡了多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一路走来困难重重,多方力量联动攻克难题。
能见度几乎为零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上海的长江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年起启动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到长江口水域余条水下文物线索。
然而,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长期以来,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为此,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
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从此,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打捞这艘古代沉船
从年开始,上海市文物局牵头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武汉基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大学、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该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学科研究。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据上海市文物局介绍,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捞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取船上文物后拆解打捞沉船;二是采用围堰抽水进行考古发掘后再打捞沉船;三是特制沉箱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整体打捞。
由于长江口水体浊度极高,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平潮工作时间又很短,无法完成科学的水下考古测绘、拍照作业;水下考古和建造围堰所需时间和成本巨大,围堰后考古还将长时期阻碍航道。而整体打捞则能以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迁移沉船。
因此,上海市文物局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评估沉船面临的风险,综合分析三种考古和保护方式,报经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决定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这是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此前,“南海一号”于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轰动世界。
由于长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长江口二号”的打捞无法使用“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法。
负责打捞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决定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
年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多年重见天日。
据悉,该技术特别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同时,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
“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极其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大
“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极其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大,足以支撑建成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
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年和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
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已清理出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包括“同治年制”款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等。其中,一个高约半米的瓷瓶被送进了复旦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关于它的考古工作,已开展一个多月。
关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由多家考古团队从不同方面开展,例如文物考古、沉船原因分析等。而这艘古船的生物考古方面,则完全由复旦大学生物考古团队负责。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负责的生物考古团队,在取样的过程中,团队发现瓷瓶内泥土上层基本由贝壳类组成,而下层泥土里有一些杯子,杯子里有一些稻壳。“古人很有智慧,用稻壳来防震,再把杯子放在里面,从而节省空间,在船上带更多的货物。”
“一个瓶子里虽然只装着泥沙、稻壳、杯子这些东西,它们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从微观层面研究,它们给你的信息又是无限的。”文少卿笑言,“所以我们常开玩笑说,一瓶观船史,一船看世界。”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