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炊事兵不用上阵厮杀,为什么没人愿意
五千年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辉耀千古的将星。他们执干戈以卫社稷,凭借自己非凡的胆略和军事才能,保家卫国,御敌抗侮,创造了一段段战场传奇。不过,古代名将虽多,但从纯军事角度而言,其军事才能真正得到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却并不是太多,明朝中期的戚继光算是一个典范。
很多人以为,武将只要能打几个胜仗,就能称得上军事家,其实大谬不然。一个真正卓越的军事家,精通用兵之道仅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必须在练兵、治军、器械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创新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才算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戚继光在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
戚继光一生不仅战功累累,而且著作等身,把一生心血和军事经验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名著。在这些著作中,戚继光把组建一支能征善战之师的诸多要素进行了全面探讨论述,连以往从不被人专注的炊事兵,古代又称“伙头军”“伙兵”,都列出专门章节进行了论述。
古代炊事兵看似不起眼,但却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对维系士气军心至关重要。俗话说“兵无粮自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填饱肚子,吃得饱吃得好,从来都是一支军队赖以维持的基础因素之一。古人从军,有的人是为了建功立业,但大部分人觉悟没那么高,仅仅为了一天能吃三顿饱饭,所以古代从军又被形象地称为“扛枪吃粮”。
炊事兵在一支军队中如此重要,而且他们还不用上阵厮杀,不用像普通士兵一样,顶着刀山箭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往上冲,很少会有性命之虞。而且炊事兵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来不亏嘴,正所谓“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按理说应该属于一个人人羡慕的优势兵种,应该人人趋之若鹜才对。但实际上,在古代这个兵种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时候都没人愿意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
原因之一是炊事兵工作繁重,非常熬人累人。古代普通士兵仅仅在作战时辛苦打拼,但和平时期则比较轻松。而炊事兵无论战时平时,每天都要承担百十人的饮食操办,一刻不得清闲。
长途行军跋涉时,炊事兵更是劳累不堪。士兵们只需要携带自己的武器即可,但炊事兵每人则要背负“铁尖扁担一条,铜锅二口,水桶二只,椰瓢一个”,此外还要轮流推送装载厨具和粮食的车辆。
工具车上“每车围幔一条,拔轴绳二条,稍坡绳一条,出索绳六条,撒绳二条,迎撒绳二条,大铁钚二个,小铁钚二个,铁索二条,皮肚带一条,皮后鞓一条,麻拥子十条,麻搭子共二十条,木鞍一座,屉子一个,草铡一口,柳筐一口,水桶二只,载水大篓一个”,粮食车上“每车应载煤炒二石五斗,米三石七斗五升,豆六石二斗五升。”
到了宿营地,士兵们辛苦一天可以歇息放松,同样辛苦的炊事兵们却更加繁忙,他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要赶紧外出搜罗柴草,寻找水源,并把柴草和水运回营盘中,同时支锅架灶,用最快的速度为士兵们准备餐饭。士兵们吃完后倒头就睡,炊事兵们还要刷锅洗碗,准备好第二天早起的柴草粮米。凌晨时分,士兵们还在睡梦中,炊事兵们又要早早起身,准备早饭,一天紧张劳碌,片刻不得安闲,恐怕没几个人能长年累月经受这种强度的工作量。
原因之二,是因为炊事兵基本不存在升迁的可能,几乎没有上升通道。他们常年在烟熏火燎的灶头忙碌,几乎没有参战机会,立功升官的机会也与他们无缘。别的士兵一刀一枪搏命疆场,还有希望混个军官武将,封妻荫子,进入仕途,修成正果。但炊事兵就是忙死累死,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年轻时像一只勤劳的蚂蚁辛苦操劳,年老之后被一脚踢出军队,自生自灭,令人唏嘘不已。评书演义中薛仁贵从伙夫升为大将,纯属虚构,真实历史上薛仁贵一天都没有干过伙夫之职。
古代炊事兵,工作极为繁重劳累,且没有升迁可能,前途暗淡,没人愿意干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