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科普地震
家长该如何给孩子科普地震知识?
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面对不可预知的灾难,
父母不仅要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还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远离危险。
如何向孩子科普地震
说到和孩子科普,很多家长都有点头疼:该怎么向天真无邪的孩子解释这些复杂的自然原理呢?
不妨拿出一张地震的图片,问孩子:“仔细看一看,这座城市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吗?”
这一刻,就是在激发孩子观察、比较、好奇心、想想为什么的“科学探究意识”。
孩子们也许会说这里着火啦,这里桥断啦,这里楼倒啦!别看这些小家伙们年纪不大,观察力真是不差呢!
为什么会地震呢?我们可以接着发问。
“地下的水烧开了把地面顶起来了。”
“地雷炸了!”
“地震时裂开一个大口子,人就掉下去了!”
……
说实话,这些小孩儿知道的还不少。
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地震万次,平均到每天就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当然绝大多数大家是感觉不到的,人们每年能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次,能够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次,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的地震约18次左右。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地面上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顾名思义,体波指在地球内部传递的波。面波指沿地球表面传递的波。体波主要由两种波组成,即横波和纵波。
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而横波的振动方向则与传播方向是垂直的关系。因而,纵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而横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从速度上说,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要快,因此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纵波与横波之间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差。一般来说,造成地面左右晃动的横波是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根据横波和纵波的这个特点,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原因就是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懂点地震知识,所以当他感到地震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钟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级和烈度有什么不同?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电灯泡,瓦数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电灯来说,距离电灯越近,光度越大,离电灯越远,光度越小。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例如,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如何分类?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会引发哪些灾害?
据统计,地球每年都会发生多万次地震,山体崩塌、落石堵住河流……大地震不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还会造成建筑倒塌、道路损毁,交通阻塞,停水断电,甚至引发火灾!
年的“5.12”大地震让很多人瞬间流离失所,伤亡数十万。
地震还会发生次级灾害,海底的剧烈运动,引发大量海水涌动,从而引发海啸,巨大的波涛袭击海岸后,将冲走一切;地震与火山也如同双生儿,火山活动与地震发生同源,两者密切相关,互相引发巨大的自然灾害。
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来临,因此,了解地震灾害类型,提早做好防御行动,提升自救意识,当属重中之重。
发生地震如何自救?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们在保持冷静的同时
还可以运用所学到的防灾知识来逃生
你知道吗?
▼
提示: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
设计小孩也会爱上的“防灾游戏”
在灾难中,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的操作能力是防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演习与训练对孩子们来讲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来看看日本公益组织arts(plus-arts)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将好玩的防灾训练融入游戏当中。
小男孩吃力地进行单人拔河运动,这是一项模拟救援落水者的趣味运动项目。
像不像公园里的“射击游戏”?其实这是在模拟紧急救火的“水桶射击”。
这是在进行模拟火灾逃生的爬行竞速运动。
“一起来!青蛙大篷车”设计理念
“一起来!青蛙大篷车”参考了由美术家藤浩志于年设计的玩具交换活动。在玩具交换活动中,小朋友们可以将自己的玩具兑换成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其他玩具。
在玩具山中寻找喜欢的玩偶的孩子
在活动中出现的防灾体验项目不仅重视趣味性,更具有实用性。所有的防灾项目都以大地震中的经历者采访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活动中的体验项目在灾难发生时都是拯救生命的技能。
活动中的灭火器体验项目
活动中的担架救援体验项目
防灾知识卡牌SHUFFLE
此外还以“救火”、“急救”、“储备”为主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比如融合了防灾知识和桌游的“防灾卡牌SHUFFLE”,防止家具倾倒伤人的工作坊,普及防灾储备知识的“纸芝居”等等。与传统的训练演习相比,这些寓教于乐的项目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是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方式。
对挽救生命来说,防灾的紧急应对能力和理论知识都至关重要。而这样的知识,必须在平日里就有所掌握、准备,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派上用场。
来源:山西省地震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