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玄学的存在是因无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www.csjkc.com/yydt/m/511.html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十一个字——用字,注解。

用,《说文》可施行也。

这四个字,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理解并不一样。这四个字解释出来就是:在公共意志、大众获得认可下,发挥出的应有功能。

如果我们联系到“节”的理念,这种表意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广韵》的解释更简单“用,使也。”所以,我们总说使用。

“使”这个字,就是授权下执行的意思。

可见宋朝的“用”,非常强调授权。

这是人类制度演变下的一种文化演变,强调“用”的授权和范围。这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比如:医师证、教师证、工程师证、律师证等等,所以“用”的主体是权力。

因此我们会有滥用职权一说。

滥用就是超越授权下的自作主张,如果滥用的权力受益者是自己,那就是用心不良、公器私用。

值得一说的是《增韵》“器用也。”的注解。

这里的“器”并非是器物、器皿,而是指国器。专指权力,所以“用”在这里专门针对权力施行的意思。

我们看得出,从汉朝以来,其实“用”的字意,一直和权力有关系。

我们看看古体字中的“用”。

古体字今天学术界一致认为和水桶有关系,这种理论还找到了一个证据《云梦秦简》。

这卷秦简当中,后世学者将“桶”通假了“用”。

那我们先看看“桶”字。“桶”在《广雅》中直接解释成“方斛”。这种注解说明当时的“桶”,是一种盛放、或者称量谷物等专用器物,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水桶。

解放以后,民间仍然有用斛来称量谷物类的习俗。其实有点像我们说的秤,斛只是属于定量的秤。所以斛字的结构中有个“斗”字和“角”字。

《吕氏春秋》中,也用了同样的解读,桶,角斗也。桶都是用来称量的器皿。

《说文》更明确:桶,木方,受六升。

把桶的计量数量都做了专门注解。所以桶在古代,更多的是计量单位的器皿。属于度、量、衡中的量。可见,“用”和“桶”做直接关联,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谬误。

“用”既然不是“桶”,那又是什么?

古人造字为何要画成三条竖线夹着两条半横线?

这字上面的短横书写方式,在“丨”字的左边、右边都有出现。最后逐渐定成右边的书写方式,这个字是古体文字中的“卜”字。

按照“卜”字的造字原理,商朝时期的“用”表达的意思是:在某种指示下行使分配的权力。

“卜”字汉以来逐渐被定义为占卜的意思。

其实这是对《说文》的一种误解。

《说文》中的注解是:灼剝龜也。象炙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縱橫也。龜这个字在唐宋时期,大概都读jue或者jun音。

后世把龜理解为龟壳,所以当成占卜理解。许老爷子说的龜指的是按照某中行为产生的某中必然现象,中国明确的因果论。

顾野王对龜字的注解,龜,文也、进也。文也就是规则的制定,进也就是把规则顺利实施下去。

这种注解,非常符合《易经》中“龜”字的应用。

不管是《周礼》还是《说文》,或者说《左传》中的“卜”字不约而同的都用了龜字做了关联注解。

那么至少在秦汉时期的“卜”字的意思,并不是今天算命、看卦的意思,而是规律的探索与掌握。

从文献中的记载应用来看卜字的真正含义是:经过规则测试的意思。

孔子有个学生叫作:卜商。我们还有个姓氏也叫作卜,说明这个姓氏在古代类似试验科研人员的职业。

这种职业的人,一般都是当时经验、知识、智慧的顶尖人才,所以这样的人往往看事情,很通透,善于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这样的人在愚昧的百姓当中,就会被当作神仙一样的预言家。于是,占卜逐渐走向了玄学。

关于后世逐渐发展的占卜玄学,本质是一门生命启蒙学,所以我称其为“蒙学”。

我们知道,一个人迷茫、无助时才会选择相信这些玄而又玄的学问,这些学问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心理暗示与规律提示。

我们知道看命算卦的人,都是遵循了《易》学的演化,一个人出现问题,肯定是方法出了问题、自我认知出了问题,所以利用《易》学中的阴阳思维,讲述困境的原因,必然符合原理思维,所以听起来很有道理,于是不知所以的人,将其玄学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启迪一个人思考自己行为和抉择的方向。

但是,这样的大思想体系,全华夏真正完全掌握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一个看命算卦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叫她蒙学,既能启发智慧、又能安慰人心理情绪,同时也能蒙点钱财,保证这个职业从事的人衣食无忧。

《易》学这是一部关于宇宙万物总律的书,分为:定、天、物、人,四大总纲,并且将其内在规律进行了超级模型的构建。

所以看起来学了《易经》的人很玄,其实是人家掌握了规律的动向,如同你发现气温突然降到零下十来度,拿盆水放到院子里,然后对你两岁的儿子说:这盆水,明天一定会变成水晶。

你的儿子一定会觉得神奇,于是玄学就诞生了,你就成了你儿子的天神下凡。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掌握了规律,为了制造专业壁垒,为自己获利,装神弄鬼是最好的方式。

其实就是对规律的一种预判而已。

预测学,是一门高级的数学模型结合高级的感知学,这是一个“心、理”并用的学科。

当然值得一说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老祖宗早已经将未知规律做了高度的模型化,然后就定义为迷信,这同样太过“迷信”西方。

比如今天的西方世界,把宇宙规律的运转,定义为暗物质。我就想问问这些科学家——什么叫作暗物质?

不都是不可见的能量体吗?

不可见的能量体,古人人家叫作“神”,和你的暗物质的名称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看不到的能量,而且还是看不到并影响宇宙运行的存在吗?命个名字,就叫作科学了?实在荒谬。

欧美人,特别喜欢创造新名称来彰显自我价值。

凭什么说你的名称就叫科学,人家的名称就叫迷信呢?今天的科学,比迷信还可怕。迷信至少人们还能有堤防的办法,科学完全让人类失去了心理堤防。

没有经历过大量质疑、证实的信任,都是迷信。

不分科学、玄学、神学、专家学、权威学......

这也是用字造字的意义所在。

用字就是这样诞生的,因为大家质疑、佐证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让“卜”字做了“用”字的核心。卜字,严格地讲就是经过假设、推演、论证、实践证明后的可实施性方案。

比我们今天的策划方案更加符合法则要求,是一种高级的法则思维体系。

两侧的丨(gun)字,代表双通道、双论证后的上下畅通。这里暗含了古人考察规律存在是阴阳标准下的考量。

下面的两条横线,在先秦之前这个字就是“二”字的书写方式。按照《易·系辞》的理解就是阴阳呈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古人认为任何规律呈现出来的现象,都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这种法则思维,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西方光学研究中,光子呈现的依旧是波粒二象性,并不是光子具备两种结构,而是光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两种成像的原理,自然状态叫做无干涉状态,所以呈现的是光子的阳的状态,一旦出现干涉就会出现光子的阴的状态。

这个不太好理解,我们就说人类自身。如果平静的、安静的、没有任何信息干扰的时候,人类往往都是内守的状态,一旦有干涉出现,不管是积极干涉或者消极干涉,人都会产生对应的反应,这叫作外放。

内守又呈现两种状态,外放也有两种状态,其实波粒二象性应该叫做光子二元性法则,二元性法则背后是四象性原理。

正是这种原理,宇宙的时间发生,才会推动物质的改变。

时间,相当于一种的无形的干涉,所以时间干涉了宇宙一切的存在。时间自身就蕴含着二元性法则,这就涉及到时间的阴阳关系。

时间的阳,称之为分离或者称之为正,时间的阴称之为聚合或者称之为负。

我们一定要掌握分离为正,聚合为负的概念。比如你得到公司的奖金,这看起来叫作正,但是你必须付出对应的自我时间成本,这就是将你自己生命一部分做了分离。

这种方式再进行推演,便是对立与统一中的对立之统一,对立之对立;统一之对立,统一之统一。

而这一切,我们佛教称之为“因”,发生的六柱、八象、十二元,成为了“因”之后的“果”。

有因必有果,但是我们为何看到的果和我们想象不一样呢?就在于一种因至少也有十二种果的发生,所以古人也叫十二元。

比如吃糖并不一定得到糖尿病的结果,还可能维持你的身体热量的补充。吃糖叫作因,但是果要根据你自己的体质、以及糖本身能量结构、材料的因素等等。这是一套相对复杂的推演依据,如果你将所有信息透明化,其实结果就非常明确了。

这就是真正的因果论。

邵雍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推演出太阳系运行法则的。

这就是《易经》。

伏羲出三,周公定六,孔子通十二。

三生万物,六稳定万物运行,十二代表秩序的形成。

所以严格的讲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幻象的世界,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不是本质、不是规律,更不是法则。

法则思维就是时间思维体系的应用,原理思维就是物质内在规律的思维体系应用。

法则决定了原理,原理演化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理性属于大脑思考的思维体系,感性属于人体自身感应系统的思维,二者结合好就会进入原理思维,结合不好就会变成逻辑思维、物像思维。

比如说谎:一种是故作镇定,一种则是慌张无比。不能说镇定的人,就不说谎。

一个人才华横溢人品水准就一定高?一个人没有学历人品就一定低?所以,古人用了二,表示“二元性”考察。

这里的二元性,就是时间的二元性,属于法则思维范畴。

“丨”的双重性,防止“用”的片面性,“二”代表考证的二元性,这就是“用”的“二元四象性”辩证关系。

这样,“用”字的字理和造字的目的基本呈现出来了。

用字字理:万物存在的原理都不一样,需要从中寻找各自的原理,并将其法则化,然后进行理论确认,根据法则思维得出的原理,称之为真理,人类只有依据真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才是最佳的方式,这种方式上古之人称之为用。

放到人生当中,需要在不停的尝试中寻找,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印证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

既然用是一种获得认知的方式,必然和工具产生关联、必然和合作产生关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获得真理探索,并不能坐在山洞中读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要进行广泛的实践,因此“用”字被赵高注解为“以”。

以,就是通过某中实践或工具获得某中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