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温州北港人真的太厉害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港淳厚质朴的乡土风情,滋养了北港人吃苦耐劳的地域性格。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用古老的民间技艺,娴熟的传统手法,匠心独运,践行老祖宗的工匠精神,对待制造一丝不苟,对待质量精益求精、对待完美孜孜以求,把每一款手工艺品做到极致,彰显了睿智的别识心裁和卓越的创造精神。百工呕心之作,是北港文化的实体标签,是当代北港人表达文化自信的一个物化载体。
缸窑制陶
北港的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发明了制陶技术,在水头雅屿山、南湖汤家岭、腾蛟凤山、山门凤岭、闹村北山等地的考古遗址,还有仕静岩头山南宋窑址,都曾采集到大量陶片。至今,在鹤溪缸窑村尚保存着较为原始的手工制陶作坊。
明万历四十七年(),北港凤巢后庄村鲁明、鲁通利用当地优质的陶土,设窑烧陶。后日益兴盛,陶窑发展至18座,后庄村遂更名为缸窑村。民国二十九年(),当地人谢伯和出资创办平阳县缸窑陶器厂。年,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缸窑陶器生产运销合作社”,由当地乡民集资股,筹资银元,年产陶器5万只,收益良好。年,开始生产耐酸埕等化工用品,畅销上海、南京等地的化工企业。年,苏增财、谢如观等发起成立凤巢陶器合作社,年合作社升格为地方国营平阳耐酸器材厂。其有四条龙窑一条倒焰窑,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所生产的盐酸砖出口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同时供应上海焦化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品畅销浙闽各地。年,鹤溪缸窑手工制陶技艺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溪薯刨
番薯刨是一种普通的生产用品,稀松平常,但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沿用。“秀溪薯刨”畅销国内外,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这是清康熙十五年(),鹤溪秀溪村铜匠邓武聊在生产实践中的一项发明创造,是北港先民的一种智慧象征。
民国十年(),当地资本家苏子经独资创办“三一公司”,时有产业工人多人,专业生产番薯刨。翌年,秀溪薯刨被甄选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览,广受赞誉,由是蜚声遐迩,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出口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三一”商标的薯刨享受海关免检待遇。年大旱,各地番薯歉收,产品滞销,公司歇业,转入当地家庭作坊生产。年,平阳县农行行长庄士杰牵头成立“平阳秀溪薯刨生产消费合作社”,参加社员有人,年产薯刨最高达万张,实现盈余56万元。灾年时节,合作社积极开展慈善赈灾活动,民国时期,省政府曾赠予“实惠于民”、“有利于民”两块匾额,予以表彰。
银饰制作
俗称“打银”。早在宋时,民间就有妇女插银钗、银簪的习俗。民国时期,北港乡村已婚妇女已流行银饰。特别是婴儿“满月”“对周”的喜庆日子,外婆家都要赠送银手镯、脚镯、银项圈、银铃、银蛤、银吮等佩饰。银项圈上通常镂刻“荣华富贵”“长命百岁”等吉祥字眼。
银饰制作流程主要有化银、打箔、雕花、焊接等四道工序,俗称“四把交椅”。行话说,“只有四把交椅坐透,才能打出精美银器”。所以过去的打银学徒必须跟师傅学满三年,方可出师。北港的银饰制作由来已久。清光绪后期,水头内岙村谢氏大屋的后裔谢清开于当地始创“银店”。其虽地处偏僻,凭着高超的技法,声名远播十里八乡。清光绪三十二年(),李孙喜在水头上街白益大创办“喜源楼”打银店,至今传承五代。其以抛、铆、錾、镂、焊等精湛技法,享誉瓯江南北。民国中期,苏尚荣在腾蛟老街创办“苏新华”打银店,至今传承四代。其店字号在腾蛟堡、鹤溪、凤巢、蔡垟一带妇孺皆知。现今,制作繁复的银饰渐为黄金饰品所取代,此项技艺逐渐流失。
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单个文字,通过排列组合以印制书籍,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一项传统工艺。目前,木活字印刷术多应用于宗谱修纂印制,印刷的字模采用老宋体,选用梨树木雕刻而成,所雕刻字符以宣纸钤印,华美端庄。
木活字印刷工序相当复杂,纯粹手工操作,拣字排版要娴熟,定稿校对需严谨。印刷时使用的是原墨,且不添加任何油性物质。印制过程虽缓慢,但墨色凝重、字迹清晰,若保存得当,可存放百年不褪色。民国初期,水头仕静人吴焯三开创“吴松记”木活字印刷,法遵欧苏二式修谱,在浙南闽北声名显赫。后将木活字印刷术传授其子吴良华,吴良华再把技艺传授其子吴逢明、吴逢竹、吴正党,代代传承至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青街人徐世荣师从其兄徐世甫研习木活字印刷术,专研弥深,一干就是58年。年,徐世甫、徐世荣被列为浙江省“非遗”木活字印刷术代表性传承人。年,吴逢明被列为温州市“非遗”木活字印刷术代表性传承人。
圆木工艺
圆木工艺是北港民间手工技艺,即木桶、木盆制作工艺。北港民间婚嫁向来就有用“子孙桶”作陪嫁妆奁的传统习俗,“子孙桶”也叫“五代桶”,漆色艳丽的子孙宝桶、聚宝木盆、蓄势木桶是必备的嫁妆,是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子孙桶”制造过程工艺繁杂,需要锯、凿、刨、斧、刻刀等,每一道工序要求运斤细腻,雕刻精美。作品定型后,纹饰精美考究,着漆色泽光润,深受民众喜爱。
清末以来,圆木制作在北港曾风行一时。民国时期,水头街的美丽木器店、山门街的白奇媖木器店,专门制作各种婚嫁圆木及居家用品,声播北港。解放后在水头后街成立水头木器生产合作社,主要产品有稻桶、水桶、家具等。近年来,随着金属和塑料制品的普及,圆木产品逐渐退出市场。目前,南雁镇的卓考才“子孙桶”作坊、水头镇清江巷的赵百根(南湖人)“子孙桶”作坊,依然坚守着传统的圆木工艺,满足当地民众的特殊需求。
篾器制作
篾器制作是我国的一门古老手艺。旧时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及民间婚嫁诸事,都要置办一些篾器以备日常生产、生活之需,譬如竹篰、竹簟、竹篓、箩筐、簸箕、篾箱、米筛、斗笠等等。篾匠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劈篾刀、小刀、刮刀、仰刨、车钻、凿、锯等,还有一种由两张铁片作“尖门”的特制工具。篾匠在制作婚嫁用品时,很讲究刀工手法,精心雕琢,在器皿上染上颜色,编织有花鸟虫鱼、绿水青山等吉祥图案。
民国十八年(),鹤溪人徐光有编制的篾器参加首届西湖博览会展览,获得一等奖。民国时期开始,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蔑器一直深受民众喜爱。后来随着金属、塑料制品的普遍应用,蔑器逐渐被替代,已淡出生活,退出市场,篾器制作工艺日益失传。值得一提的是,水头新街有一位洪玉莲老人,在水头街家喻户晓。她自民国时期就开始做斗笠、卖斗笠,而今尽管已年逾九十,还时常亲自剖篾、做斗笠,守护着旧日时光。腾蛟山尾村曾是名闻北港的“斗笠第一村”,自清初以来,村民就开始做斗笠,技艺世代传承,家家户户都会做,现今整个村子只有林心起夫妇尚在坚守。
木偶雕刻
北港素有“木偶戏之乡”美誉,木偶是木偶戏中的基本道具。木偶雕刻是一门高难度的手工技艺,要匠心独运,以木偶形象及道具表现时代风格与特征。北港木偶戏驰名瓯南闽北,民间木偶艺人不但能演好木偶戏,还能自行设计、雕刻制作木偶。
木偶的雕刻、造型、服饰、化妆都要服务于剧情,以追求上佳的舞美,故而木偶造型雕刻、开相、描绘、粉彩、袍服、盔巾帽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雕细刻。一出木偶剧,需要配制一堂木偶,其中涉及生旦净末丑等众多人物,还有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逼真的道具,以营造精致的舞台效果。腾蛟驷马人黄昌俭、麻步永门人许仁都、许家卿、南雁矾岩人卓乃金、水头朝阳人唐升溪、顺溪新田人李上续、顺溪维新人王志白、吴正康等都是著名的木偶雕刻家。年,卓乃金、唐升溪等联袂雕刻《时针飞转》《蓝星星之歌》等剧目的人物和道具,参加第十一届墨西哥国际木偶节,获得最高荣誉奖。年,唐升溪被列为温州市“非遗”木偶雕刻代表性传承人。
龙尾绷鼓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始自周代。鼓自古以来就雅俗共赏,民间有欢庆锣鼓,庙堂祭祀和宫廷宴会也离不开鼓乐。鼓在北港民间广受欢迎,是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及宗教活动不可或缺的器乐,譬如,端午节划龙舟有“龙船鼓”,寺院有“开钟鼓”,宫庙有“太平鼓”,祠堂有“祠堂鼓”。
腾蛟龙尾百尖村是名闻遐迩的绷鼓专业村。清乾隆年间,李祖禄在本村创办“李益顺”绷鼓作坊,开始专业制鼓。李氏家族纯手工制鼓技艺已经流传了余年,已传承六代,共有18人拥有绷鼓技艺。现今李贻锥、李孙昌、李孙模、李孙波、李孙宾仍在从事这个行当,其出品的“李益顺”品牌鼓,以音色洪亮通透、工艺精湛而供不应求。绷制一个鼓,通常要历经裁板、破篾、箍桶、剖皮、晒皮、削钉、绷鼓、试音、固钉、修饰等10道工序,整个制作流程至少需要4天时间。年,李贻锥被列为温州市“非遗”绷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头发吊灯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宋代时,平邑就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故而花灯制作在平阳乡间流传已久。头发吊灯由花灯演绎而来,它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是平阳独有的民间技艺,是北港乡民的一大创造。其以腾蛟马车村马家人所制作的最为驰名。
清光绪年间,马志沛在本村创办花灯作坊,专门制作头发吊灯。马氏家族制作头发吊灯技艺已经流传了余年,已传承五代。头发吊灯通常直径为1.2米,高1.6米,呈八角形亭台楼阁结构,用竹篾、芦苇、络麻秆和棉纸、彩纸扎制而成。头发吊灯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制作提供旋转的“走马灯”,上面两层一般编制飞禽走兽和戏剧人物,以头发丝牵引其关节,通过底座下的气流带动走马灯和轴盘旋转,带动被头发丝牵引的纸人活动。制作头发吊灯是个慢工细活,一盏灯通常要花费10天左右的时间,且每一道工艺必须严丝合缝,颇费周章。头发吊灯以“发”寓意“发财”,以“灯”寓意“人丁兴旺”,这在盛行闽南话的北港地区,备受乡民青睐。8年,马家第三代传人马必重被列为浙江省“非遗”头发吊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早在0多年前,庄子就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对工匠精神最形象的概括。一个人,一辈子,要是能把一条道走到黑,把一件平凡的事儿做到最好,这便算得上传承了工匠精神。当前社会上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日益浓郁,因此眼下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在物质繁复、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更期待工匠精神的现实回归,以支撑职业的敬畏情怀、有为的担当情怀。
来源:文荟平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