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防科技也挺先进天眼新闻

治疗扁平疣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04/8812967.html

马头墙

太平缸

望火楼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古装剧里常出现的巡更人大半夜敲棒子喊的一句台词,警示人们小心火灾。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天气干燥时极容易起火。《周礼·天官》中记载,到了每年春秋两季,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都要摇动木铎,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古人信奉神明,往往会在建筑物上放置避邪之物,祈求神明保佑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紫禁城里的大殿就会发现,在每座大殿的屋脊两端都有一组对称的龙形装饰,在建筑学上称为“正吻”或“大吻”。这实际上是一种叫“蚩尾”的神兽,“水之精,能辟火灾”。不过这种设计也不过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据记载,雕刻了无数蚩尾神兽的紫禁城还是常常发生火灾,截至年,紫禁城共发生过大大小小73次火灾,其中供皇帝上朝、大臣觐见用的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所以光靠避邪之物,或是巡更的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显然不行。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防火上也运用了很多消防科学技术。

建筑防火设计先进

在一次次的失火、灭火实践中,古人逐渐总结和创造出了消防科学技术,其中很多在世界范围内都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比如在建筑中使用的分隔技术。

所谓分隔,就是在可燃物之间做技术处理,涂上湿润的泥土,形成一个不可燃的保护层。春秋时期,为了应对军事进攻和火的侵袭,墨子首先总结了建筑防火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城门上涂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在后来的发展中,在建筑中加入防火墙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防火方法。北宗的《营造法式》被称为古代消防标准的专著,其中对建筑的防火墙有专门的尺寸标准,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先进的技术。现代人熟知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特色,但其最初是作为封火墙使用,是防火用的建筑分隔设施。

消防储水工具多样

在没有自来水管、高压水枪和消防车的古代,古人也想出法子提前准备好消防用水以备不测。

大家都知道储水是救火的关键,为此古人设计出了很多储水工具。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多千克,缸内可存水多升。

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多口,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称为“太平缸”。

城市消防已成体系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烧陶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已把烧陶区和生活区分开,其中一个考虑就是防火。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有了消防规划。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了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望火楼,就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它不仅是发现火警的设施,更是一个有效扑救火灾的设施。望火楼下驻有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官兵,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望火楼还备有多种救火器具,做到了随需随用。

明代则实行了“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配斧、瓮、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较严密的灭火制度,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怎么样,古人防火妙招真的不少吧。虽然那时的防火技术没现在先进,但这些都为现如今的消防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