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水兴城动我们一起走过水务改革在路上
编者按
当济南用40年时间,实现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的时候,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当济南人用40年时间,实现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候,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显现。
这40年,也是济南治水、兴水的过程:城市供水多元化,防洪后盾不断增强,河道治理全城覆盖,农田灌溉高效节约,保泉法规逐渐完善;这40年,也是济南人惜水、护水的过程: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节约用水成为自觉,保泉护泉成为自觉……
改革开放40年,济南水兴城动,我们一起走过。
时间进入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进入新时代,城乡水务也将用新作为和新担当回应时代的召唤:构建联调联供的水网体系,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加强水生态保护,构建河湖健康发展新格局;深化水管理改革,治水兴水能力步入现代化,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不竭的“水动力”。
水务改革再出发,你我一同见证。
水与济南人
改革开放40年,水与济南人生活的关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密切:
从喝地下水,到喝黄河水、长江水,对于千百年来水源单一的济南人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喝水”变得如此丰富;
从用水拮据,到用水无忧,对于济南这座典型的北方缺水城市,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用水”变得如此充沛;
从家门口的“臭水沟”,到推开窗就是水景观,对于常以水景作诗的济南人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观水”变得如此幸福……
济南的水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奔腾,而济南人的生活也在这“水轮”下发生着巨变。
黑虎泉边泉水直饮
从“挑扁担”到“自来水”
“一楼哗啦啦,二楼滴答答,三楼干巴巴”,这句“顺口溜”是济南改革开放前自来水用户的真实写照。年长的人都清晰记得,过去家家户户都有一根“扁担”,就靠“肩挑”喝水过日子。改革开放前,济南仅有一座趵突泉水厂。年开始,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随之而来的供水需求和泉水喷涌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保泉与饮水的矛盾,保证工业生产与百姓的生活用水需要,开始实施了“采外补内”的措施,逐渐转移地下水开采重心,在东、西两郊开辟新水源。年4月29日,峨眉山水厂建成通水,这是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极大缓解了我市西部供水紧张局面。随后,大杨水厂、工业北路水厂、中李庄水厂、宿家张水厂等先后建成通水,地下管网也不断延伸,形成了24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自来水真正进入千家万户。
从“苦咸水”到优质水
“水是苦涩的,还发咸,喝得时间久了,牙齿都是黄的。”商河县居民王震说。苦咸水、高氟水曾是困扰该县居民多年的问题。年,商河县利用引黄清源湖水库和丰源湖水库,建设了3处深度处理工艺的规模化水厂,由商河县自来水公司负责运行管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彻底结束了群众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商河县的变化,是济南农村饮水安全的缩影。年以来,我市分三个阶段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经过三年努力,全市新建工程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8%,解决了.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年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实施水源工程和供水主管网建设,着力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处,解决了.2万农村居民和22.7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而当前,农村供水安全提升工程正在紧张推进之中。
从用水拮据到用水无忧
家住城南的市民应该不会忘记那段用水拮据的日子:“上午供水两小时,赶紧拿着家里的大盆小盆接水,能盛水的都灌满,有时候需要送水车来送水。夏天那么热,缺了水的日子真是煎熬。”家住十六里河附近的居民王芳说。年济南遭遇干旱,卧虎山水库干枯见底,市区南部被迫实行定时供水,以卧虎山水库为水源的40万南部居民饱尝了“水荒之痛”。
库容万立方米的鹊山水库和库容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相继建成之后,两座水库日供水能力达到万立方米,分别于年、年开始向市区供水,彻底解决了济南市供水安全问题。同时,济南人饮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折:从喝地下水为主,转为喝黄河水为主。
从门口“臭水沟”到出门就是水景观
护城河位于济南中心地带,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众多泉水注入河中,是国内唯一由泉水汇流而成的河道。“年以前,我印象里护城河一年中大多时候都是绿色和乳白色的,味道就更不用说了,夏天熏得头都晕。”在护城河边开报摊的徐爱萍说。年护城河整治工程启动。“护城河沿线排污口情况复杂,有的在附近就可找到污染源,有的需要向上游摸排两三公里,有的则需要进入其中进行摸排,特别是南门涵洞这一主要排污口,工作人员需采用步行采集、戴防毒面具钻进管道、穿胶衣蹚河道淤泥等方式进行排查,有的地方洞口直径只有肩宽,需要匍匐前进。”曾参与该工程的济南市排管中心工作人员刘永国说。最终经调查,护城河全线排污口有40个,仅南门涵洞内就有排污口22个。截污整治后,清澈的泉水充满了河道,护城河焕发了生机,重新变为了环绕古城的“明珠项链”。在持续的河道整治过程中,玉符河的变化最令市民印象深刻。它流经历城、市中、槐荫、长清四区,全长39公里,是济南最大的季节性山洪河道,也是济南城区重要的防洪屏障和生态隔离带,一度被市民称为门口的“臭水沟”:“冬天就干巴巴,夏天就是黑绿色的,都不敢开窗户。”家住玉符河边的孙静说。年,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河道恢复、生态修复”为核心,主要实施防洪、交通、治污、环境、配套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和系统建设,治理范围约26平方公里。经过3年的蝶变,年“玉水”重生:河道内四季清流不断,平坦的游步道路贯通全线,路上专门为爱好骑行的人布设了“骑行路线图”;39公里的长度,湿地、瀑布、绿岛、飞鸟等景观更迭不断,河道两岸绿树成荫,人在岸上走,仿佛画中行。“现在推开窗户就是一幅水景观画,变化翻天覆地。”孙静说。
历阳河畔的游客
从爱泉护泉到重新喝上优质地下水
芙蓉街金菊巷6号院住着张治民一家五口。每天早晨5点,张治民就把大门打开,晚上10点才关上。因为他的院子里有一眼“无名泉”,许多人慕名而来,为了不让游客失望,他每天准时开门。夏天的晚上,关门时间要比冬天更晚一些。“无名泉”在金菊巷6号院西屋的墙根下。年西屋曾被租出去,租客家有7口人,但西屋仅有17平方米,空间局促,于是租客便在屋外加盖了厨房,将无名泉盖住了。直到年,单位把房子分给了张治民,那一年10月3日,他记得十分清楚,上午10点左右,租客搬走,他和儿子中午11点就开始拆除西屋加盖的厨房。拆了几个小时,被掩盖了16年的无名泉泉口终于重新露了出来,里面堆积了厚厚的泥土和碎石。看到泉眼重新露了出来,张治民没有停歇,他和儿子一人用桶向上打捞泉水中的泥沙,一人往外倒,经过整整两天的时间,泉水终于又清澈见底。把水桶扔下去,一桶泉水提上来,张治民全家仿佛找回了丢失很久的宝贝。如今,这眼无名泉的泉口年经过重新修葺变得更加坚实。张治民是所有济南人的缩影,从小被泉水滋养长大,对泉水的这份情怀也推动着济南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泉水。近年来,济南市在中心城区设置直饮点同时,也在具备条件的小区开展优质地下水饮用试点,今后将逐步推进泉水直饮工程,按照饮、用分开,实施分类分价供水。同时在泉池、泉渠及沿岸周边,设置泉水游泳池、泉水取水点等场所,方便市民亲水、取水。
水与济南城
改革开放40年,水在济南发展中的作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明显:
从单一以地下水为水源,到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五水统筹”,济南的用水结构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元,济南城供水安全变得更有保障;
从小清河综合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到全市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再到腊山分洪从城外截断山洪,济南的治水力量,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雄厚,济南城的防洪后盾变得更加坚实;
从保泉护泉,到泉水申遗建立世界泉水“朋友圈”,济南的兴水热情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昂,济南城的水生态文明站到了全国领先的高度……
济南的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澎湃,而济南也在水波涌动下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水与济南
用水之变
两座黄河水库建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比例从2:8到8:2
改革开放40年来,济南市用水格局一直在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比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市每天的地下水开采量高达60万-80万吨,当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量比例为2:8。但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有限的地下水显然不够用了,泉群喷涌明显受到影响。于是,“引黄水库”应运而生——年建成库容为万立方米的鹊山水库,年4月正式向鹊华水厂供水;库容为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于年12月建成蓄水,年7月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自此,大量地下水被置换出来,济南供水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以地下水为主改为以地表水为主,不但解决了市民用水问题,更为各大泉群恢复喷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量之比变为8:2,优质地下水资源得到了保护。
南水北调通水长江水、黄河水、地表水“三水汇聚”
年,随着涓涓碧水从放水口涌出,长江水经过多公里长途跋涉,首次进入我市南部山区卧虎山水库。长江水自济平干渠,通过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玉符河卧虎山水库调水工程三级提水泵站,沿29.6公里输水管道攀爬而上,自此济南真正用上了长江水,并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地表水“三水汇聚”。随着田山灌区至济平干渠连通工程、玉清湖引水工程、五库连通工程、东湖水库输水工程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陆续完工,我市截至目前共调引长江水、黄河水等各类原水2.73亿立方米,有效补给了工程沿线水库水量,保障了城区南部居民生活用水和章丘工业园日常生产需要,同时向玉符河以及工程沿线多个强渗漏带实施精准补源,为优化我市水资源配置、满足城市供水需求、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持泉水持续喷涌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与保障,突出彰显了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
五库连通工程运行实现“五水统筹”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干线工程,以及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的建成通水,为卧虎山水库带来了长江、黄河客水资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五库连通工程则实现了多水源在全市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实现了“五水统筹”。该工程利用卧虎山、锦绣川两座水库的地表水源以及黄河水、长江水客水资源,通过改造、新建供水线路,实现向南郊和分水岭2座水厂及兴隆、浆水泉、孟家3座水库和兴济河、全福河、洪山溪、大辛河4条河流补水,打造“”水系连通格局。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各水库调蓄库容的联合运用,互连互通,丰枯调剂,还为城市供水、地下水置换、回灌补源及城区生态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治水之变
河、湖长制全面推开三个阶段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我市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管线不配套、雨污混流以及私接乱排等问题突出,导致城区多条河道变成了污水河,环境恶劣,市民反映强烈。年,济南河道治理全面展开,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点源污染治理为龙头,开展了护城河、东泺河、西泺河、工商河等水源丰富的河道截污整治工作;第二个阶段以防洪能力提升为龙头,开展了全福河、十六里河、南圩子壕等河道整治工程;第三个阶段以生态修复为龙头,年确定了城区看不到污水、闻不到异味目标,年将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治理、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等列入水生态建设重要内容,开展水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兴济河、历阳河、玉绣河、大辛河等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引水补源工程,实施了引用大明湖弃水和锦绣川水库水等工程,实现了向历阳河、历阳湖、玉绣河、兴济河等引水补源目标年开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行河湖长制的部署要求,制定印发济南市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市实行河长制的阶段性目标,将河道治理推向系统、深入、长效。到年年底前,在全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到年,重要河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60%以上;城市建成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总体高于9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河道“八乱”现象基本消除,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到年,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全市河库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目标。
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4%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济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年递增。大量污水直接排入城区河道并最终流入小清河,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清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小黑河”。为恢复水体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济南市开始筹建污水处理厂。年3月,山东省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一厂正式开工建设。年7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年6月正式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一厂的投入运行结束了济南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历史,标志着济南市排水行业迈入了新时代。随后,济南市先后建成了水质净化二厂、三厂、四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10座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到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标准由二级标准提高到国家最高标准一级A标准。年4月,一厂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形成了四大污水系统:济泺桥系统、大明湖系统、柳行头系统和黄台七里河系统,这标志着济南市的污水管网骨架开始形成。年,济南启动污水全收集一期工程,重点实施老城区特别是护城河周边排水系统改造;年又启动了老城区排水设施改造工程,逐步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济南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截至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6.4%,城区内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公里。随着7座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相继投入使用,济南日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万吨左右。
洪山溪华山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场
腊山分洪工程启用拦截山洪进城“大动脉”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每当汛期来临,就有大量洪水从南部山区汹涌而下。发源于济南的小清河,多年来裹挟着这些山洪,穿过淄博、滨州、潍坊进入大海,承担着济南市区所有的泄洪工作。年7月的一场短时强降雨,小清河来不及泄洪,一场山洪给济南市民带来重创。这也昭示着小清河这条人工开挖的平原河道已不堪重负。要确保济南汛期安全,就必须拦截南部山区洪水,增加排水出路,实施截流分导,于是腊山分洪工程应运而生。腊山分洪工程位于城区西部,地跨市中、槐荫、长清三区。东起兴济河京沪铁路桥、西至北店子入黄河口,全长16.85公里。上游段位于市中区、槐荫区交界处,开挖腊山分洪道7.85公里,按百年一遇设计,与小清河市区段防洪标准相吻合;下游段位于槐荫区、长清区交界处,治理玉符河下游9公里河道,按50年一遇设计,与玉符河治理规划相统一。兴济河、大涧沟、陡沟是小清河上游较大的三条支流,由市区西南部穿过。每到汛期,它们汇聚南部山区洪水流入小清河,经过市区,最终入海。腊山分洪新辟7.85公里的分洪道,将这三条河的山洪拦截,使得小清河上游洪水不再进入市区,直接通过河道进入玉符河,最终引入黄河。分洪流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占市区来水面积的36%;分洪流量为每秒立方米,占小清河泄洪总流量的53.3%,截断了山洪进入市区的“大动脉”,同时也成了小清河济南市区段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必要条件。
兴水之变
泉水喷涌15年打造泉水“世界朋友圈”
改革开放40年,济南的泉水从停喷到复涌,再到持续喷涌15年,在这生生不息的泉涌背后,是我市攻坚克难的保泉路。
法律法规是保泉的“硬拳头”。年,《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依法保泉”成为今后保泉的方向;年,鹊山和玉清湖两座“引黄”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此济南城市供水以地表水和黄河水为主,地下水资源得到保护,为促进趵突泉持续喷涌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在《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提出在保护泉群喷涌之余,还要保护泉水文化。
年,济南出台《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明确趵突泉地下水位在28.15米至停止喷涌期间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缓泉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延长泉水喷涌时间;年,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30米,成为近40年来的“最高水位”,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每天喷涌量达30万立方米;
年,经修订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突出了“四条生态红线”的保护,提出保泉优先的理念,并提出直饮水工程;
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初稿进行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规划提出,到年,保持正常降雨条件下市区四大泉群持续喷涌,到年,实现保持正常降雨条件下全年地下水位达28.15米(黄色预警线)累计天以上,形成系统化的泉水生态保护体系,推进申报世界遗产,泉水特色风貌和泉水文化得到全面提升,努力将济南建设成为泉水文化彰显、风貌特色突出、生态环境美好的“泉水之都”。
在保泉水喷涌的同时,济南的泉水文化也走向了世界。
年,调整确定了济南泉水申报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编制和完善名泉申遗技术文本、名泉申遗保护管理规划,致力于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年,首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年会召开,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专家齐聚济南,讲好泉水故事,以泉为媒,论道水生态,济南泉水有了“朋友圈”,大大提升了泉城济南知名度;
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创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市济南水生态擎起新高度
年10月,济南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第一个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推进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按照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了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节水减排和泉城水文化培育等余项建设任务,完成投资亿元、27项指标和10项示范工程实现预期目标,水管理、水生态、水供用和水文化四个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同时,济南构建了南部生态保护区、城市泉水景观区、沿河湿地保育区、北部平原水网区的生态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划定了山体、河道水系、泉水重点渗漏带、泉水直接补给区四条保护红线,形成了“一核、两带、三区、六廊、九点”的水生态新格局。
水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布局
严守“三条红线”万元GDP用水量5年降幅31.7%
对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七分之一的济南来说,既要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还要保持泉水喷涌,节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年,全市取用水总量为16.26亿立方米,较年17.5亿立方米减少7%,这五年济南在保持全市常住人口和GDP增长的同时,做到了取用水总量不升反降,万元GDP用水量从年的36.43立方米到年的24.88立方米,下降31.7%。这样的节水效率是怎样炼成的?年,济南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严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源头杜绝水资源浪费、从过程提高用水效率、从末端实现水循环利用,不断加强“五水”统筹和水资源保护,让有限的水,更多地涌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让优质的水,更先地供应给市民日常生活;让回用的水,更净地循环于景观生态。同时,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确定到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左右,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年新增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
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加大灌溉条件不断改善
水不仅滋润着城市,也改变着农村。自年开始,济南相继实施了邢家渡、田山、胡家岸、陈孟圈4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完成工程投资7亿元,实施渠道防渗衬砌公里,骨干渠道输水能力显著增加,灌区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灌溉水利用率明显提高。年以来,实施了济阳、章丘、商河、平阴、历城、长清等六个区县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其中渠系改造工程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92万亩。改善了项目区的灌排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扶持建设完成小水池、小水窖、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余处,完成投资3.47亿元,新增蓄水量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有效改善了山丘区农田水利工程基础,提高了农村、农田抗旱排涝能力。
城乡水务改革再出发为城市发展注入“水动力”
发展路上这些水事儿和你有关系↓↓↓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济南城乡水务站到了新的起点,积蓄力量,继续前行。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城乡水务将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两项重点”,实现“四个提升”,做好“六篇文章”。“一个中心”即:加快建设现代城乡水务;“两项重点”即:构建“十库联调、十厂联供”大水网,打造河湖健康发展的优美生态环境;“四个提升”即:全面提升水资源综合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全面加强水务服务民生能力;“六篇文章”即:广蓄水、保供水、抓节水、控洪水、治污水、兴泉水。由此,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姜涛说。
日供水能力提高2.6倍实现“十库联调、十厂联供”
下一步,我市将在水源地、水厂建设的基础上,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等连通工程,构建“十库联调、十厂联供”供水水网体系。在水源地建设方面,我市将加快章丘白云水库建设,加快东部城区埝头水源地前期工作,规划实施东湖水库扩容增效工程,加快推进章丘杜张、大站、朱各务3座水库的水源地申报建设。对城区玉清、鹊华等4座水厂实施提升改造,加快推进南康、党家、东湖、旅游路、白云、圣井、大桥、城南等12座水厂建设,使我市水厂供水能力由万立方米/日提高到万立方米/日。此外,加强水源连通,完善提升骨干水网,实施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连通工程,实现两座大中型水库的互联互通,提高供水保障率和生态补水功能;实施东湖水库—杜张水库—狼猫山水库水源连通工程,解决济南东部城区和章丘用水问题,补给刘公河、杨家河、土河生态用水。通过主力水厂连通,实现东部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章丘区的清水互通。
31条“黑臭河”净起来84条河湖美起来坚持“系统治水”的理念,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坚持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景观绿化等综合治理,改善河湖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打造“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优美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年前实施国际医学中心、新东站等8座污水厂以及综保区、机场南等6座污水处理站建设,新增处理能力51.69万立方米/日。年前完成配套污水管线建设改造公里,年前完成公里。年前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年前达到80%,力争实现村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实施建成区外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确保河道“长治久清”。同时,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实施19条大中型河道、65条城区河道以及大明湖、华山湖、白云湖等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年前完成小清河干流济南段(城区外)30公里生态清淤;启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临空经济区等重要片区生态水系综合整治。
营造爱河护河氛围开展泉水遗产要素环境综合整治
我市将不断深化河湖长制、保泉以及体制方面改革,实现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继续推广“三问三查三落实”巡河工作法,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夯实河湖长履职担当能力。推进“秀美河湖”行动,打造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开展“深化清违整治、构建无违河湖”专项行动及防洪隐患排查;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社会监督员、民间河长、河管员的作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河湖、爱护河湖的浓厚氛围。按照《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积极做好《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推进和监督实施工作,加大重点渗漏带修复,实施控采、补源、增雨、节水等综合性保泉措施,进一步加大泉水申遗工作力度,起草《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开展遗产要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遗产展示系统,推进文保单位提质升级,争取泉水申遗项目早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此外,推进供排水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流域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协调高效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实现城乡供水、排水建设管理一体化。积极探索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倒逼节约用水和水生态保护,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效管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