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薇盐津记忆之挑水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盐津吃水困难。

政府在县城大街上修了两个“太平岗”,还是解决不了街上人吃水紧张。

好在关河水浪滔滔,一年四季用不光。

枯水季节一般发生在春冬两季。

“太平岗”水一断,河坝挑水大军浩浩荡荡就出发了。

父亲给我做了一对小水桶。一只桶能装两三公斤水,但从我家到吊桥下的河坝差不多有两公里,稍不注意,半桶水就晃没了。

所以去河坝挑水并不简单,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相当于重体力。

每次去挑水我都要约伴。

谢九妹、周六姐、李四妹、范五儿、吕三妹、姜丽,个个都有水桶。

这么远的路挑一桶水回来,来回得一两个小时,我们就边走边玩。

挑着水桶往下场口方向走,看见闵嬢嬢穿着花裙子好漂亮。

那个年代穿裙子的女人不多见,我们小孩子都要多看几眼。

走到姜丽家门口,大喊一声“姜丽”,她就挑着水桶出来。

路过下场口的大黄葛树,朱三嬢刚把黄粑端出来。

黄粑一角钱一个,我们轻易不买。因为当时一角钱在粑粑店,可以买两个包子了。

不过对朱三嬢印象最深,因为有一次赶场,一个农民挡了她的粑粑摊,她骂起人来凶得像一挺机关枪。

再往下走,翁铁匠的铁匠铺就在旁边。

铁炉子里面的火烧得大旺,翁铁匠赤裸上身,甩开膀子和徒弟叮叮当当地打着铁。我们站在街上,也感受得到热气。

路上还会遇到挑水的大人,看见我们玩就威胁“还不赶紧去挑,不然回家要着打了。”

一群小姑娘继续往下走,路过面房和吊桥。

走到河坝,放下水桶,并不急着挑水。

我们各自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零食一起分享。

几块红糖、一捧花生、几个核桃、一包咸菜、几把瓜子......

我们坐在河坝上,看着关河水不停地流向远方。

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谢九妹和周六姐赶紧跑去墨石沟附近讨南瓜叶,然后在每个人的水桶里放一张。

除了挑水,我们还经常背衣服到河坝洗。

在河边找一块平点的鹅卵石搓半天,再把衣服丢到水里面。我们绾着裤脚站在河边,大一点的衣服漂洗好要两个人扭干,经常会边扭边笑。

有一次范五儿讲了一个笑话,我只顾笑,几件衣服顺水飘走了。

这可了不得,我慌忙探出身子去抓衣服,衣服没抓到,人掉进了河里。

等我醒过来,看见小伙伴们个个都在哭,她们以为我被淹死了,幸好漂出去50米不到,被一个挑水的大哥哥救了起来。

挑水做饭,是那个年代盐津生活的日常。

为了逃脱挑水的苦役,盐津人总是想尽办法。

有一天我父亲兴冲冲地跟我们说,以后不用挑水了,因为我们家和坎上关婆婆家、吕叔叔家、周嬢嬢家等七八家人搭伙从黄泥坡接水,以后水可以直接接到我家水缸里面。

果然有一天,父亲从坡上回来,就喊我们守着水缸。

我们一家老小站在水缸边,眼巴巴盯住水缸上那根细细的皮管,盯得眼睛都花了,终于听到水声。

看到水从皮管里面流出来,虽然很浑浊,但好歹是水啊,三娃儿兴奋地冲到街上喊,“我们家有水了,我们家有水了。”

邻居小伙伴和几个大人,听到声音都跑到我家厨房看水来了。

水已经接了小半水缸,但怎么能说是水啊,不就是一缸子泥浆吗?

来“观摩”的大人和小孩都不满意,而且很不满意。

他们七嘴八舌地评价接水这项技术的毛病,评价我父亲白花了皮管钱,评价泥浆水绝对喝不成,喝了身体会出问题......

我父亲一开始还接受,后来把他们全赶出去了。

当然,连续几天都只能接泥浆水,父亲最终还是把皮管扯了。

水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只要“太平岗”停水,还是只能下河坝挑。

大人娃娃经常下河坝挑水、洗衣服,总免不了出点事情。

夏天来了,男孩子们要么上山逮鸟,要么下河洗澡。

女孩子不敢下河,就在河边野炊。

有一次,三个女同学相约去干溪沟打野炊。一个负责上山找柴,两个负责生火做饭。其中一个在下河取水时踩到了淤泥,另一个去拉,两个同时陷进了水里。

打捞上来已经是第三天,我们去同学家,看见两个同学的母亲都哭得喘不上气来,我们也跟着哭半天。

后来,父母就没敢让我去河坝挑水、洗衣服了。

有一年大旱,盐津人又开始下河挑水。

我站在吊桥上看挑水的人,好大一长串,其中有很多下场口的街坊邻居。

他们络绎不绝地从河里挑着水上来,他们经过你的时候,听得见他们赫哧赫哧地喘气。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盐津人好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5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